多套房持有者現在是什麼樣的感覺

多套房持有者應該有什麼感覺?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至少要分成兩類人群:一是持有至少一套“優質房產”的人群;二是持有多套“非優質房產”的人群。什麼是優質房產,為什麼要強調優質房產?核心點就是一句話:轉嫁成本的能力!

多套房持有者現在是什麼樣的感覺

首先,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優質房產?所謂優質房產,簡單地說,就是人人(或者說絕大多數人)都想要的房產。也就是說,買得起的人都想買這房子,租得起的人都想租這房子。只要價錢不超越承受範圍,大家就願意掏錢,哪怕貴一點。

那麼,什麼樣的房產能夠被稱為優質房產?說白了,就是地段。大致上相當於:一線城市主城區以及非主城區沿著軌道交通線的房產,二線城市的中心城區的房產,三四五線城市的市中心的中心。

一般情況下,除了佔極少數人口比例的富豪階層需要住在幽靜的郊區,絕大多數普通人都希望住在生活便利的中心城區。一線城市由於集中了全國頂級資源,甚至部分一線城市聚集了一定的世界級資源,市中心的中心必然只有富豪階層買得起。普通人要往中心城區的外沿、甚至中心城區稍微外面一點點置業。

多套房持有者現在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時,能夠住在軌道交通沿線,最好小區門口就有地鐵站的房產,就受到普通人的追捧。交通便利意味著前往中心城區工作、購物、就醫、上學等活動更加方便。

而三四五線城市的優質資源,大多集中在市中心的中心區域,因此這一小片範圍內的房產也是本地居民認可並熱捧的,無論出售還是出租,都比較容易轉手。二線城市同理,只是二線城市由於聚集了地區級的優質資源,人口呈現增長趨勢,大家能夠接受市中心稍微外圍的房產,但也不能太遠。

那麼,什麼又是“非優質房產”呢?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就是上述房產以外的房產。比如二線城市遠離主城區的偏遠郊區,三四五線城市非市中心的城區地段,都算是非優質房產。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供給過剩!

多套房持有者現在是什麼樣的感覺

我們一直強調一個基本事實:工業時代,大多數產品(包括房產這樣的超大件產品)都是產能過剩的!買得上價錢的產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稀缺性。以三四五線城市為例,大多數三四五線城市的人口都是淨流出的,最近這幾年還新建了那麼多住宅小區,你準備賣給誰去啊!

我們這片土地上,當然不可能十四億人都去北上廣深這四個地方,或者再加上十個左右的新一線或者強二線城市。那麼,住在三四五線城市的廣大居民,他們在本地的願望,也是往城裡靠一靠、往市中心挪一挪,沒人想在生活配套不那麼齊全的地方窩著。

因此,這些年,我們這片土地上新建了那麼多房子,那麼多都在二三四五線城市,還有很多十八線小縣城都造了那麼多房子,你準備賣給誰?或者你能租給誰?

多套房持有者現在是什麼樣的感覺

等官方真正開徵物業稅的時候,持有多套房產的人們一定面臨相當程度的持有成本,少則一年幾千塊,多則沒底了,幾萬、幾十萬、上百萬都有可能。這時候,開頭講的兩撥人,心態就完全不一樣了!

持有優質房產的人,因為優質房產受人追捧,在出得起價錢的前提下,為了生活更加便利、生活質量更高,咬咬牙多付點房租也就算了。在這種情況下,房產所有人就是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了租房人。他們因為擁有優質資產,市場議價能力更強,因而可以少受影響、甚至免受影響。

而非優質資產持有人就頭疼了,每年一筆固定的物業稅開支,官方收的,你還不敢不交。這時候,這些朋友當然也想把成本轉嫁出去。但是,可惜他們的房產不夠稀缺,沒人願意支付溢價,最後為了同行競爭,只能降價出租或者出售,收益嚴重受損。如果是專門投資房產的,可能最後還要賠本。

多套房持有者現在是什麼樣的感覺

這個世界,基於馬太效應的原理,財富是必然越來越集中的,高科技時代更是加速了財富集中的速度。這使得世界上的有錢人總數越來越多,有錢人的財富總水平也越來越高。而由於優質資產數量有限,有錢人爭相競購,會讓這些優質資產不斷漲價。

結果,有些人想當然的覺得,物業稅出來之後,多套房持有人就要哭了,這是不正確的。只有持有一堆非優質房產的人才會哭。真正持有一套甚至多套優質房產的人只會笑得更開心,因為優質房產只會越來越值錢。

(全文完。歡迎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