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碳達峰碳中和 | 突出源頭治理,協同減汙降碳

氣候變化是事關人類前途命運的一個重大挑戰,需要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應對。“碳中和聯合研究中心”將聚焦江蘇省減汙降碳協同控制過程中出現的重點、難點問題,定期推出相關研究進展,為江蘇省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管理工作提供科技保障。“碳中和聯合研究中心” 由省環科院、中國礦業大學共同發起,重點圍繞減汙降碳協同控制管理配套政策、制度、標準和關鍵技術等方面,聯合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開展研究,打造成為江蘇省低碳研究的開放科研平臺。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1年要重點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繼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為“十四五”各地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指明道路。江蘇省作為經濟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2019年碳排放總量位居全國第三,要率先實現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的目標,意味著江蘇省需承擔更重的剛性減排任務,需積極探索減汙降碳協同治理路徑,加快推動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協同推進江蘇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環境高水平保護。

01

減汙降碳的機制

在科學和政策的許多領域中,大氣汙染與氣候變化常被視為單獨的問題,而實際上它們是高度相關的。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包括排放,大氣特性、過程和化學特性以及緩解方案三個方面。

溫室氣體和主要大氣汙染物排放特徵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指出溫室氣體和主要大氣汙染物的排放呈現“同根、同源和同時”的特徵:人為CO

2

排放(除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排放外)幾乎都伴隨大氣汙染物(SO

2

2

排放與其伴隨大氣汙染物排放“同根”(來自化石燃料,除少量工業過程排放)、“同源”(同一裝置和排放口排出)、“同時”(形成於燃燒發生過程中),其相互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例如,能源使用產生的碳排放是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交通排放尾氣也是比重較大的溫室氣體來源,能源使用和交通排放尾氣也是造成大氣汙染排放的主要因子。

溫室氣體和主要大氣汙染物大氣特性、過程和化學特性

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物的大氣特性、過程和化學特性在不同溫溼條件下可相互轉化,透過影響輻射強迫,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圖展示了大氣成分變化、輻射效應、大氣圈-生物圈相互作用、氣溶膠和雲相互作用、氣溶膠-岩石圈相互作用等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化學機制。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燒或車輛排放的汙染物包括顆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排放到大氣中的這些物質具有多種大氣特性,這些特性決定了它們在大氣中的壽命,對輻射強迫(氣候變化)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進而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此外,顆粒物作為雲凝結核會對輻射強迫、降雨及氣溫等產生影響。

走進碳達峰碳中和 | 突出源頭治理,協同減汙降碳

空氣質量和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

溫室氣體和主要大氣汙染物緩解方案

正是由於溫室氣體和主要大氣汙染物之間的“同根、同源和同時”性,以及二者大氣特性、過程和化學特性的相互作用,決定了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的緩解措施和成效也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例如減少化石燃料消耗、推動能源清潔利用、最佳化產業結構等既有助於降低大氣汙染物排放,也是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舉措。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所實施的措施不同,溫室氣體減排和大氣汙染治理有時候也存在負效應。國際經驗表明,除非制定科學、系統、精準的方法,否則不同的大氣政策之間將會存在相互矛盾的風險(UNCP,2012)。整合和統一監管則有利於提高管理效率、節省執行成本和治理成本。

02

減汙降碳協同控制是江蘇省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

近年來,江蘇省致力於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為應對氣候變化、率先實現碳達峰增添了信心和底氣。但是長期形成的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公路運輸為主的交通運輸結構尚未根本改變,產業層次總體仍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全省規上重工業企業佔60%以上,火電發電量、鋼鐵、水泥產量均居全國前三。這種高耗能、高CO

2

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已與江蘇省率先建成美麗中國建設示範省份的定位不相匹配,與江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不相適應,難以滿足“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的要求,迫切需要從根本上轉變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比重。新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的提出,把減汙降碳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揮棒、紅綠燈,倒逼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逐步脫鉤,不斷完善綠色發展機制,培育綠色新動能,為經濟結構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有力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世界銀行相關研究顯示,發達國家解決環境汙染問題,70%要靠產業轉移和產業結構調整,30%透過末端治理。站在新的發展起點,要實現更高水平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必須從源頭管控、過程管理上拿出切實可行的舉措。此時,江蘇省按下低碳發展加速鍵,把降碳作為源頭治理的“牛鼻子”,倒逼重點排汙企業從源頭上控制化石能源消耗,將著力實現CO

2

與大氣汙染物的協同減排,推動生態環境質量監管方式從“最後一公里”向“源頭一公里”轉變,切實助力更高水平“美麗江蘇”的實現。

03

關於江蘇省減汙降碳協同控制的建議

圍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聚焦“減汙降碳”總要求,江蘇省在推動源頭治理,實現減汙降碳協同效應須側重以下幾個方面:

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加速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碳達峰、碳中和涉及能源、工業、交通、自然資源等眾多領域,必須樹立碳減排與經濟社會發展“一盤棋”的理念,充分利用規劃這一政策工具,從頂層設計上進行統籌謀劃,做好方向指引。一方面,要將“綠色低碳”思想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碳達峰目標融入能源、產業、交通等重點領域的發展,統籌推動一批經濟、能源、產業等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政策舉措和工程措施。同時,進一步強化碳減排目標約束作用,從嚴從緊從實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專案上馬,將碳減排成效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評價指標,同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空氣質量改善和二氧化碳減排的目標,從戰略層面上形成協同降碳的合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低碳發展專項規劃編制,細化空間結構、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減汙降碳舉措,進一步明確主體責任,強化各部門之間的資料共享、措施協同,將規劃方案轉化為推動低碳發展的前進動力。

統籌推進,強化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物協同治理

溫室氣體排放和大氣汙染物排放具有同源性的特徵決定了大氣汙染治理和應對氣候變化在目標措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協同效應,兩者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實施、統一檢查,相互借力,可以達到“1+1>2”的效果。在資料統計調查方面,加強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資料獲取途徑的統籌,在環境統計過程中同步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查,在重點企業碳排放核查時協同開展大氣汙染物排放現場核查,構建常態化的應對氣候變化資料獲取途徑,加強基礎資料間的相互校驗印證、相互補充支撐,提高溫室氣體排放資料時效性、準確性。在聯合管控方面,堅持綠色發展和環境友好理念,嚴格控制煤炭總量,大力發展低碳清潔能源,持續壓減低端落後化工、水泥、鋼鐵、玻璃產能。推動環境影響評價、排汙許可制度等政策實施過程中與碳排放核查制度之間相融合。同時,鼓勵支援基礎較好的行業、企業率先探索開展“汙染物和二氧化碳近零排放”與減汙降碳試點示範,推動開展碳排放強度和汙染物排放對標活動,篩選一批碳排放強度低、汙染物排放少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在全省推廣。

健全政策標準體系,為率先完成碳達峰目標提供科學指引

完善的政策標準體系是江蘇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基礎保障。需在加大科技支撐,摸清碳排放底數、識別重點源的基礎上,科學制定省級碳達峰工作方案,細化分解碳達峰各項任務,加快做好減汙降碳工作,力爭提前實現碳達峰目標。鼓勵碳達峰任務較重的城市率先開展達峰方案編制工作,透過重點城市達峰帶動全省達峰目標實現。同時,加快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企業碳排放核查和排放限額等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建立完善的監測(Monitoring)、報告(Reporting)、核查(Verfication)體系(MRV)。積極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總量設定和配額分配方案》制定,有序開展氣候投融資相關標準建設,最佳化氣候投融資發展的政策環境。此外,逐步健全江蘇省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相關法規體系,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資源能源利用、國土空間開發等規章條例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統籌融合。

攻堅減排增匯技術,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在維持江蘇省經濟高速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在短時間內實現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必須努力在低碳技術方面尋求突破,推動低碳、零碳、負碳的技術創新。在能源結構調整上,借鑑示範成功經驗,推廣應用高效、安全的第四代核電技術。積極開展大氣汙染物和溫室氣體協同控制集中攻關,推動規模化、全鏈條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示範工程建設與推廣。在實現能源系統二氧化碳深度減排的同時,全面部署減排增匯技術,大幅提升江蘇省碳匯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增加碳匯,創新推動全民義務植樹和部門綠化,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積極推進天然林資源保護、長江流域及沿海的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工程建設,增加森林碳匯。同時挖掘其他碳匯潛力,例如深入推進溼地全面保護,嘗試突破灘塗植樹造林的技術攻關,增加城市綠化等。

04

結語

探索減汙降碳協同治理推進路徑,加快推動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是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關鍵舉措,是江蘇省率先實現碳達峰的根本路徑,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重要抓手。然而,由於缺乏協同降碳與減汙潛力的系統性評估、行之有效的協同管理機制及排放底數不清等原因,協同治理的科學性、精準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亟需強化頂層設計,聚焦碳排放管理體系、減汙降碳協同推進路徑、低碳技術創新等重點領域開展研究。

供稿:江蘇省碳中和聯合研究中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