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郢公式"黃金貨幣趣聞!

爯是先秦時期流行於南方楚國地區的稱量貴金屬貨幣,俗稱“楚金版”,這些由高純度黃金製作的楚國貨幣,呈版狀,上用印敲打鈐印文,印文為楚式大篆“郢爯”二字。

楚國"郢公式"黃金貨幣趣聞!

郢爯面上所打鈐的“爯”字是稱量的意思,“爯”前一字為地名,多數以楚國國都為首字,因曾先後遷都於郢、陳二地,故以此為號。“郢”也是城的意思,商承祚《長沙古物聞見記》中就已指出:“郢者楚都之通稱也。楚都紀曰郢;後都鄢曰鄢郢;曰郢,最後徒壽春亦命曰郢,蓋郢者楚人所以名城。

楚國"郢公式"黃金貨幣趣聞!

今皖北方言呼村寨為郢子,其遺語也。楚人名其城邑為郢,猶商人之稱大邑也。”今已發現類似的貨幣楚還有“陳爯”“鹽金”等金版,但均存世罕見。它們都是中國早期的黃金鑄幣,支付時切割成小塊,稱量使用。

北宋時期沈括的《夢溪筆談》記載了這樣一條趣聞:壽州八公山側土中及溪澗之間,往往得小金餅,上有篆文“劉主”字,世傳淮南王藥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謂之“印子金”是也。

然止於一印,重者不過半兩而已,鮮有大者。予嘗於壽春漁人處得一餅,言得於淮水中,凡重七兩餘,面有二十餘印,背有五指及掌痕,紋理分明。傳者以謂泥之所化,手痕正如握泥之跡。襄、隨之間,故舂陵、白水地,發土多得金麟趾、馬蹄。麟趾中空,四傍皆有文,刻極工巧;馬蹄作團餅,四邊無模範跡,似於平物上滴成,如今幹柿,土人謂之“柿子金”。

根據沈括的記載可以看出,由於北宋時期對先秦貨幣缺乏系統的認識,以及對秦代以前楚國文字的不甚瞭解,竟將篆文釋讀為“劉主”二字,並附會以淮南王劉安八公山煉丹修仙的傳說。

實際上古代壽州也就是壽春(今安徽壽縣),正是楚國最後的一座都城所在地,史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東徙都壽春,命曰郢”,根據透過其描述為印子金,就已可以基本斷定為“郢爯”一類楚國金版。

另沈括在漁夫處得到金版,共有鈐印20餘個,其重量為七兩多,所知宋代衡制1斤是16兩制,約合633克,換算後七兩重約277克。無獨有偶,中國錢幣博物館館藏一件“郢爯”(見圖),長70、寬67。2毫米,重264。1克,滿打滿算共鈐印19枚,與沈括描述的重量十分接近,因澆鑄和流通所造成背紋依稀可見。所謂襄、隨之地同樣也位於楚國的早期國都郢都附近。

值得注意的是,舂陵一地曾為漢代舂陵侯國所在地,麟趾金、馬蹄金應為漢代諸侯國受中央王朝賞賜之物,多裝飾有繁縟紋飾,且多有鑲嵌琉璃等物,精美異常。近年發掘的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就出土有此類非流通貴金屬貨幣。《趙飛燕外傳》記載:“帝窺趙昭儀浴,多袖金餅,以賜侍兒私婢。”

黃金從裝飾走向支付和貯藏,經歷較為漫長的歷史時期,楚國不僅是盛產銅礦的地區,同時也是金礦高產區,“郢爯”作為其發展經濟的重要媒介,在戰爭中的土地兼併和經濟制衡中起到關鍵作用,同時也加速了楚國躋身“戰國七雄”之列。在先秦時期錯綜複雜的貨幣中,由於其固有的貴金屬屬性,充當大額貨幣支付手段,是中國貨幣史發展中重要的角色之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