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產業鏈圖譜:挖掘長期優質賽道

"碳中和"產業鏈圖譜:挖掘長期優質賽道

春節過後“跌跌不休”的A股市場中,有一個堪稱“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板塊,聚集著持續的關注度,那就是“碳中和”概念板塊。

從鋼鐵、有色、水泥到環保,“碳中和”概念股成為市場資金追逐的焦點。2月以來,截至3月25日,萬得碳中和指數漲幅達23。10%;申萬鋼鐵指數亦累計上漲12。69%,位居28個申萬一級行業的首位。

目前我國能源碳排放結構中,電力排放量佔比達到40%以上,鋼鐵冶煉及加工排放量佔比約為18%。因此,券商們普遍認為,電力領域的低碳發電是“碳中和”的重中之重,這為光伏、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長期發展指明瞭確定性方向。

近期,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券商研報和電話會議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安信證券策略團隊甚至喊出“碳中和是長達40年的投資機會”;中金公司執行長黃朝暉也表示,“碳中和”是人類史無前例的一場自我革命,未來四十年的碳中和將會深度改變中國與世界。

如何理解“碳達峰”、“碳中和”,其實現路徑包括哪些?又有哪些行業、個股將迎來投資機遇?

1.認識“碳達峰”、“碳中和”

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的活動衝擊了原有碳迴圈系統中碳源(碳排放)和碳匯(碳吸收)的平衡,化石能源的使用導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引發溫室效應,帶來地球氣候變暖。大多數科學家認同過去一個世紀的氣候變暖和人類的行為有關。尤其是過去50年,從冰川融化到海平面提升,從海洋生態的毀壞到日益緊張的水供應壓力,從極端天氣(洪水、乾旱、颶風)到疾病傳播等,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成為一個現實的擔心。

隨著氣候問題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受到關注,應對氣候變化漸成共識,討論的重點不再是是否應該採取控制措施,而是確定目標後,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有效達到目標。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資料,已有49個國家在201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佔當時全球排放量的36%。已有29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其中,蘇利南和不丹已實現碳中和,芬蘭、奧地利、冰島和瑞典承諾提前5-15年實現碳中和,有22個國家和地區把目標設立在2050年,另有98個國家正在就碳中和目標進行討論。根據國家的安排,我國承諾將力爭在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碳達峰”,是指某個地區或行業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然後經歷平臺期進入持續下降的過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歷史拐點,標誌著碳排放與經濟發展實現脫鉤,達峰目標包括達峰年份和峰值。碳達峰並非攀高峰,而是在拉低峰值的基礎上達到合理的排放峰值。

“碳中和”,即當一個組織在一年內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透過二氧化碳去除技術應用達到平衡,就是碳中和或淨零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並不是要求絕對的淨零排放,而是可以透過植樹造林和一些積極的技術活動來抵消人類活動產生的CO2,透過碳排放和碳去除達到平衡的效果。

廣發證券研報稱,從中國各行業碳排放量佔比來看,國內碳排放行業的集中度較高。基於2017年資料,碳排放佔比前四行業依次為供電與供熱(44。37%)、 鋼 鐵 冶 煉 及 加 工(17。96%)、非金屬礦產(12。53%)、運輸倉儲及郵電(7。75%),合計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的80%以上。

廣發證券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尤需關注上述重點行業:對供電與供熱行業,全力推動光伏、風電、水電等新能源發展,促進能源供給清潔化;對鋼鐵、礦產、運輸業,壓減產量,大力實施電能替代,促進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

2.電力減排是重中之重

券商機構們認為,“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首先,我國非化石能源的發電量佔比有望持續提升,帶來風電、光伏、核電的裝機量增長;其次,碳中和大勢下,運輸領域正快速電氣化,產業鏈深度變革。一方面,動力電池將進入TWh時代,鋰電裝置開啟長景氣週期。另一方面,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在電動化領域研發實力更強,佈局更早,將引領行業進步與變化;最後,在碳中和背景下,作為主要碳排放源的工業領域,將迎來長期的節能減排升級改造。

中金公司新能源公用事業首席分析師劉俊預計,中國會在供給端和需求端同時發力,實現從高碳到低碳到零碳的轉型,在供給端,將會推動非化石能源電力比例提升和電氣化率提升,在非電能源領域將會加速推動氫能的發展;在需求端,將會推動節能減排,一方面對能耗的控制不會放鬆,加速沿海經濟轉型,另一方面會建立碳排放的監測以及碳排放權的交易體系,逐步完成對於減排的推動。“3060”目標的實現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中金公司認為,目前我國能源碳排放結構中,電力排放量佔比達到40%以上。因此,碳中和背景下電力減排是重中之重。

劉俊預計,國內綠色能源總投資2060年將會累計達到55萬億元,其中國內光伏新增裝機20萬億元,風電新增裝機14萬億元,核電新增裝機5萬億元,儲能新增裝機7萬億元,清潔制氫新增裝機9萬億元。疊加海外光伏新增裝機47萬億元也主要由國內光伏產業鏈承接,預計國內清潔能源行業將受益於總價值102萬億元的綠色能源投資。

在年度產值方面,劉俊預計,國內新能源年度產值有望從2020年的0。77萬億元成長到2060年的10萬億元水平。其中清潔發電從0。7萬億元擴張到6萬億元,覆蓋我國全部電力需求。新能源車方面,估算2020年動力電池年需求在46吉瓦時,2045年隨新車銷量增長將達峰在4140吉瓦時,增長近90倍,而後隨著新車銷量見頂回落至2055年後穩定在2875吉瓦時,對應新能源車年產值將從2020年的0。049萬億元,增長到2045年頂峰期的1。2萬億元/年,其中電動車佔主要份額,剩餘約0。04萬億元/年為氫燃料電池車產值。

開源證券也指出,電力領域的低碳發電是“碳中和”的重中之重,這為光伏、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長期發展指明瞭確定性方向。未來國內能源結構將減少石化比重,向清潔能源傾斜。國內陸上和海上風電近年迎來新一輪裝機浪潮,而伴隨著“平價上網”的到來光伏各個環節均在推動擴產計劃。“碳中和”的提出將為光伏和風電裝置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3.“碳中和”投資鏈

中信建投認為,從供給端看,碳中和需要能源領域的電氣化和新能源轉型,電力轉型更加緊迫;從需求端看,從碳中和目標倒推鋼鐵、化工、建材、交通、建築等行業的減排空間也值得期待,預計將在2050年其碳排放量降至目前的10%-12%左右。綠色建築、新能源汽車和工業碳捕集是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式。從市場端看,借鑑國外碳交易的經驗,國內碳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將進一步發展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品。

震盪的行情之下,“碳中和”概念股近期成為市場資金追逐的焦點。69只Wind碳中和指數成份股中,截至3月25日,共有50只個股在跑贏大盤的同時,年內實現上漲。其中,漲幅超過10%的有31只個股,約佔45%;漲幅超過50%的有9只個股;漲幅翻倍的有兩隻個股,分別為南網能源(003035。SZ)和華銀電力(600744。SH)。

政策長期利好及資本追捧之下,不少上市公司近期也蠢蠢欲動。金智科技(002090。SZ)3月25日晚間公告,公司與東南大學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清潔能源與微電網、綜合能源服務、智慧供熱、城市碳中和大資料應用等領域開展“碳中和”方面的探索合作。

再比如,協鑫能科(002015。SZ)3月21日晚公告稱,擬與中金資金合作發起設立一支以“碳中和”為主題的產業基金,透過對移動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優質專案和充換電平臺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並藉助新能源汽車出行平臺實現向充換電平臺的導流,完成充換電資料平臺的建設,構建全新的移動能源產業生態。該基金總規模不超過100億元,其中協鑫能科出資約佔基金總規模的51%。基金首期規模約40億元。

在釋出上述公告後的三個交易日(3月22日-24日),協鑫能科股價累計漲幅達19。33%。不過,3月25日,協鑫能科卻上演高位跳水,並以9元/股的跌停價收盤。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連續上漲後,出現大幅回撥的“碳中和”概念股不止協鑫能科。華銀電力自3月23日開始高位跳水,3月23日至25日三個交易日累計跌幅達13。66%;菲達環保(600526。SH)和長源電力(000966。SZ)在3月25日紛紛終止連漲勢頭,當日跌幅分別為4。04%和8。82%;中材節能(603126。SH)3月25日甫一開盤便被封於跌停板上,雖然盤中多次有資金撬板,但仍抵擋不住獲利資金的高位出逃。

多位市場人士近期也紛紛發出風險提示,“碳中和”雖然是值得長期跟蹤的優質賽道,但近期部分個股短期內大幅上漲,估值已經高企。隨著近期年報以及一季報業績預告密集披露,還是要看業績跟估值是否匹配,理性看待“碳中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