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羽: 投資+研究,雙重視角下的和諧匯一(諾亞獨家)

前言

上海和諧匯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於2020年6月,作為新晉私募公司,僅耗時4個月便跨入百億私募行列。這家公司雖“新”但“強”,由原東方紅資管副總經理兼公募權益投資部總經理林鵬先生創立,不僅有超強的市場認可度,還具有堅實的投研團隊與高效的協作機制。本期我們很榮幸邀請到和諧匯一副總經理、研究總監、基金經理張鴻羽女士進行專訪。我們將透過她“投資+研究”的雙重視角來更好地理解和諧匯一這家“新晉明星”私募公司。

張鴻羽: 投資+研究,雙重視角下的和諧匯一(諾亞獨家)

張鴻羽 現任和諧匯一副總經理、研究總監、基金經理

• 2000年任TMT研究員入行,是伴隨公募行業發展及成長的從業者,作為與林鵬同一代公募基金行業研究員,在投資理念上有很多共識。

• 頭部平臺成長路徑:歷任廣發證券、上投摩根基金高階研究員(負責傳媒、TMT、家電、交執行業);交銀施羅德基金專戶基金經理、公募基金經理、研究總監;弘毅遠方基金總經理助理、首席投資官。

• 在絕對收益與相對收益均有豐富經驗,策略歷經多輪牛熊檢驗,在大消費領域(食品飲料、醫藥服務等)、社會服務領域(體育、教育等),TMT領域(消費電子、雲計算等)領域積累了優異的投資表現。

張鴻羽: 投資+研究,雙重視角下的和諧匯一(諾亞獨家)

Q1

作為伴隨公募行業發展及成長的從業者,之前也在非常優秀的頭部機構從事投研工作,為什麼會選擇離開熟悉的平臺選擇接受林鵬總的邀請加入和諧匯一這傢俬募機構?

張鴻羽:最開始選擇和諧匯一是受到多年志同道合好友的邀請,大家心懷夢想,希望一起做一些事情。就個人經歷而言,我是一個在券商和公募體系中成長起來的從業人。與其說是公募到私募平臺的轉變,對我個人而言,這更像是告別昔日工作的“大平臺”,心懷夢想與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再次出發,共同發揮專業的資產管理能力,陪伴優質企業的成長,見證偉大公司的誕生,讓投資變成一件影響行業、造福社會的事,讓更多持有人因價值投資享受美好生活。在我看來,這是每一位投資人員的使命和榮耀。

我與林鵬總是近二十年的好友,過往在投資和研究管理方面積累的經驗,讓我在和諧匯一這個平臺上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我們用低調務實、進取樂觀的心態,始終強調在價值投資的框架體系中,堅持做長期大機率正確的事情。

扁平化作業模式,清晰的規劃設定。

在企業文化層面上,整個和諧匯一的投研部門是非常融洽的、開放的、扁平化的。我們是一種扁平、網狀的工作模式,例如我們的研究員、研究總監、基金經理之間的交流或頭腦風暴可以隨時隨地發生,不需要透過所有基金經理開一個大會,或者拘泥於某些正式的形式才能傳遞資訊。這就可以把“流程鏈條”縮短,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減少損耗,效率就會非常高,戰鬥力也會比較強。

此外,我們的產品線很集中,團隊可以聚焦於一點,增強競爭力。在我們幾位核心創始人走出平臺時,大家其實就已經思考清楚我們的能力圈在哪裡。當前,我們的產品線只有主動管理股票型基金,所有成員都專注於此。單就專注於該策略的投研力量來看,與一家中型公募公司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充分尊重專業,凝聚集體智慧。

我們在搭建研究團隊的時候,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底層共識:用產業研究和深度研究的理念去做一些前瞻性、主動性研究。

我們投資線索的來源必須多元化,不能完全依靠券商研究報告和上市公司的財報。我們會鼓勵研究員把研究做得更前瞻一些,多和產業鏈裡面的專家進行交流,多和一些一級市場投資的人員交流,他們對於一些產業的理解會給我們前瞻性的指示。

我們喜歡和大量的行業專家交流,這些交流的基礎並不是基於二級市場的短期表現,而是理解產業的發展現狀,甚至把握一些常識。這樣的交流也能夠更加客觀,還原彼此對一些問題最真實的看法。

無論是林鵬總、我、還是其他基金經理,我們都會分配很多精力於研究。我們會在文化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分權,由每組的“組長”來組織小組的研究主題與研究方向。我們基金經理可以透過參與傾聽每組的頭腦風暴,補足自己未來的投資方向,實現相互學習。

當然,我們的研究會有階段性重點。我們基金經理會透過多次參與不同行業組的溝通會,基於宏觀判斷分析,確定階段性側重,比如2021年,我們把軟體放在TMT行業研究中最重要的位置,這就是集體智慧交叉融合的一個體現。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員也能夠始終擁有一個好的工作體驗。較之在大型平臺幾十位基金經理不同的需求可能會切割研究員的精力,我們的大基調保證了研究員的研究可以階段性地聚焦。這樣他們可以就某個研究重點深入挖掘,不會被中途打斷,當然也不必一味追逐短期熱點,在最大限度發揮投研團隊成員能力的同時,也透過相互成就而使得團隊更加穩定。

公募私募其實是各有優勢。不同於原來“大平臺”在渠道、拜訪資源等方面的優勢,和諧匯一的優點是產品線和研究方向的聚焦。在這裡,所有人工作都很開心,大家能感受到自己是在做一件被尊重且專業的事情。我們尊重資深研究員的專業能力,不希望這些從業十多年的資深專家被迫追逐市場熱點,因為這樣的短線追逐並不能幫助他們實現自我價值,也不利於團隊穩定,我們無論在投資還是在研究層面,始終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

總的來講,選擇和諧匯一,勇敢轉身的力量來自:1)一群已經相識多年的夥伴,志同道合,大家底層認知與志向一致,雖然比較新,但團隊穩定融洽;2)在我們的組織文化中,大家可以自主地發揮自身優勢,透過團隊協作,將個體的能力展現到極致,創造獨特的集體智慧。

張鴻羽: 投資+研究,雙重視角下的和諧匯一(諾亞獨家)

Q2

和諧匯一核心創始團隊平均從業年限有20年之久,團隊成員之前也都是在國內一流平臺供職。像您和林鵬總之前也都是在頭部機構成長起來地,如今同在和諧匯一,請問你們團隊成員之間有沒有互補與合作?

張鴻羽:團隊互補性是很明顯的。舉個例子,在林鵬總原有組合中會較少有醫藥標的,更多會偏電子和製造。在既往投資經歷中,我在醫藥領域配置比較高,醫藥領域是一個未來十年長週期的大賽道,是一定需要關注配置的。我們醫藥團隊是研究方面目前最大的組,同時我們仍在不斷招收海內外優秀研究員、醫學博士等專業人員加入。這些專業人才的研究使得我們比較前瞻地佈局包括港股創新藥、生物製藥等領域。在團隊中,林鵬總會以一個開放的心態不斷地學習,而我所擅長的醫藥領域又恰好與他有所互補,團隊整體氛圍是正向的、和諧的。林總在與我們不斷的溝通交流中充分認可醫藥行業的邏輯,在新建組合中給予了相當權重的配置,這也是醫藥研究團隊的能力體現。

至於林總對我們的影響就更大了。東方紅的投資研究框架很穩,林總一如既往地堅持長期實踐證明的價值投資理念,如對公司治理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他選股很少選“黑馬”,基本上都是公司治理特別好的企業;同時,他特別強調與企業家的互動,所以他對於企業家個人能力以及戰略的把控能力很強。不同於單純的研究,他會更多觀察企業家每一重要時點做了什麼,有什麼大的戰略思考。回看歷史,透過這樣的體系選擇出來長期陪伴的公司,的確穩定性很好,這對於我們的啟發很大。我在交銀基金工作過10年,過往從行業層面研究會做得比較多,但在個股層面還是需要更多地吸取林鵬總的投資理念,此外,這還有助於拉長我們的持股週期,有效地控制回撤。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是成長類基金階段性的回撤會比價值類基金大,因為成長類的絕對估值較高。林鵬總的價值投資體系能幫助我們比較有效地控制回撤,在選股上面,對於估值、價效比的把握,考慮的維度更長,能夠幫助我們更加謹慎地做投資。

總體來講,在和諧匯一,林鵬總擅長的價值投資理念和我擅長的成長風格投資相融合,我們能力實現互補,同時在研究團隊的支援下,大家的投資能力圈都得到成長和擴大。

張鴻羽: 投資+研究,雙重視角下的和諧匯一(諾亞獨家)

Q3

您的投資理念中強調“好公司長期陪伴”,請問怎樣理解“好公司”與“長期陪伴”?

張鴻羽:以某電子行業龍頭為例。為什麼我們要長期陪伴?

我們在很早的時候就意識到TMT行業的公司治理與創始人能力和誠信度是我們選擇的第一要素。因為TMT行業的變化太大,如果創始人不夠有戰略眼光,不夠敬業,不夠有個人魅力將團隊成員集合在一起合力前行,公司就會很不穩定。當時選擇這家公司首要因素也是因為公司創始人的個人能力、公司戰略、組織分享機制都很優秀。

第二個考量因素是好的公司需要具有好的商業模式。TMT公司中有一些技術比較單一的公司,對於這些公司,我們很難把握其未來是否能夠從“0”到“1”,實現質變,故勝率不夠高;還有一些企業的資產過重,比如有一些昂貴的機器等。相比之下,這家龍頭公司一直處於輕資產的狀態,在電子行業中,它具備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

總的來講,好公司陪伴歸根到底是好公司,好公司的標準:第一是創始人的能力與公司治理,第二是好的商業模式,以上兩點是我們與林總都特別堅持。我與他的區別是我對於行業景氣度會看得比較重,林總則更關注長期性。

二級市場選擇長期陪伴並不是盲目陪伴,對一個公司產生分歧時一定是當公司遇到困難的時候,比如蘋果產業鏈受中美摩擦衝擊等情況。上漲的時候所有人都能陪伴,當公司遇到困難才是考驗是否需要長期陪伴的時刻。一個重要觀念:當組合風險承受能力在可接受範圍內,我認為需要站在上市公司視角看“長期陪伴”這個問題。例如:當遇到困難時,企業是應該選擇逆勢擴張還是提前收縮?答案可能都是對的。提前收縮可以避免在行業出現大的下行趨勢時因為“過重”,造成大的損失;逆勢擴張,則當行業再起之時,有可能做到同行都沒有產能而我有。因此,這個問題需要因公司而定。

所以,當遇到分歧或者困難的情況,我們會不斷地和公司管理人交流,瞭解其真實想法與行業判斷。比如企業選擇蟄伏,降低產能,我們能夠理解因為行業寒冬,活下來最重要;但如果一個優質的龍頭公司,當遇到了行業低谷時,因為要避免在資本市場垮下而“撐利潤”,這可能可以撐一時,但如果是個比較長的寒冬呢?很可能到後面就因撐不住而突然垮掉。

我們想從上市公司角度分析,如果它做的是正確的事情,剛好風險承受能力又在範圍內,我們會去陪伴它。這不是一個機械的、盲目的選擇,不會因為在這隻股票上賺了很多的錢,所以去陪伴。上市公司的管理層需要不斷反思,不斷進化自己認知與能力,我們才能同步陪伴。陪伴的原動力在公司,它得是一個值得陪伴的公司,同時在不斷地做正確的事情,而我們則是不斷地去看這個公司是不是在做正確的事情。陪伴的考驗主要在逆勢時,順風順水時大家都陪得住。所以像林總這樣在最困難時,能夠甄別出是短期的困難,並一路陪伴過來,是很難得的。

張鴻羽: 投資+研究,雙重視角下的和諧匯一(諾亞獨家)

Q4

和諧匯一的投研團隊成員很多都是行業內的“大咖”,作為新組建的團隊,和諧匯一是如何在較短時間內快速建立起這樣“大咖”匯聚地投研團隊間的信任?

張鴻羽:首先,研究員才是行業專家。他們可能不是組合投資的專家,但應尊重其是行業專家,我們挑選的都是在行業內買方賣方能力排名前三分之一的研究員,一旦選進來就是認同其能力,就應該尊重他的觀點。一旦充分尊重研究員行業專業性,事情就會變得簡單,會很容易就事論事。當你充分尊重每個環節專業的人,思想就開放了。

過去投研的摩擦主要是基金經理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好,研究員又有自己的認知,雙方不認同彼此,進而產生矛盾。其中雙方或許互有對錯,有可能正確的票研究員推了但基金經理沒買,也有可能基金經理買了研究員推的票,結果買在高點。在和諧匯一,團隊沒有什麼很大摩擦的原因在於我們特別尊重每位研究員在各自領域的能力,我們沒有諷刺與質疑。

市場有波動,漲跌是很正常的,我們沒有挑戰研究員的文化。指責研究員的文化會使得研究員更加謹慎與小心,但投資需要表達與碰撞,所以我們會營造比較輕鬆的氣氛。投資會犯錯,研究員也會犯錯,如果因為研究員推票出現風險,我們執行的是“誰買入誰負責”。基金經理是需要擔當的,我們不會單純把責任推卸給研究員,基金經理要承擔起決策的責任。我們都當過研究員,都知道研究員此時會很自責,他已經承受了很大壓力,此時除了要反思錯誤總結經驗,團隊更需要給予他力量,幫助他儘快走出這次陰影,重新投入到接下來的研究工作中,不要因此打擊他的工作熱情。當處於投資與研究都有擔當的環境中,基金經理與整個研究團隊的信任度與協作性就能得到成長。同時,研究員對於研究工作的熱情與思考會得到保護,其創新力與自信度也能得到培養,我認為投研關係在和諧匯一被處理地非常好。

張鴻羽: 投資+研究,雙重視角下的和諧匯一(諾亞獨家)

Q5

我們知道您在公司同時是研究總監和基金經理,可以說您是連線投資與研究的橋樑。作為既懂投資又理解研究的人,當投資與研究間出現分歧,您會如何解決呢?

張鴻羽:在一些我以往研究比較多的領域如TMT、消費等,有很多公司我跟蹤的時間可能會比一些研究員都要長,基本上可以說是一路看著公司成長起來的,所以會給他一些想法。比如建議其再找一些賣方資源印證一下,然後協助約專家路演,比較少會直接批評研究員“研究太淺”。事實上,這是一個驗錯的過程,不會簡單下結論誰對誰錯。假設對同一個標的,投資與研究看法不一致,資深基金經理會把所瞭解的東西分享給研究員,如果短期研究員無法接受,可以通過後期一段時間表現來驗證對錯。這本來也是一個投研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信任的過程。

另一方面,通常我們不選擇直接批評的原因也是認為投研的自信是很重要的。研究員如果在行業研究階段長期被打壓,做投資很有可能也沒有決斷力。投資是比較長期的,但買賣的時點是很快的。有些甚至是前天晚上剛出公告,第二天馬上就要決斷,這樣的決斷力一定是需要積累鍛鍊的。這就如同一些比較強勢的家長因為過多“指導”孩子決策,往往影響孩子自主思考的空間。研究員亦是如此。一位優秀的研究員是可以很快成長成為一位基金經理,人才梯隊是需要培養搭建的。

- 本文結束 -

精選原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