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散買基金總虧錢的原因找到了!你中槍幾個?

今年以來,到底個人真金白銀“票選”的

基金

表現更牛,還是機構低調投資的產品勝率更高?

按照基金半年報最新披露的資料,記者統計了個人持有比重和機構持有比重各超過90%、且規模在2億元以上的

混合型

、普通

股票型基金

。結果顯示,今年以來,機構“最愛”的基金大多收穫了“穩穩的幸福”,獲得正回報的勝率超過九成!

然而,由葛蘭、張坤、劉彥春等管理的、個人投資者“最愛”的基金產品,今年整體勝率卻僅有66%,且收益率差異顯著,是否選對基金,“命運”截然不同。

一些基民在基金社群中吐槽,雖然買了一堆明星產品,最後非但沒賺錢,還虧了本金。

小散買基金總虧錢的原因找到了!你中槍幾個?

那麼,買熱門基金卻沒賺到錢的個人投資者到底“敗”在了哪裡?

小散買基被機構“碾壓”?

按上述統計標準,個人投資者支援度最高的產品今年以來的表現大相徑庭,而機構投資者較為喜愛的產品總體顯現出相對穩健的特徵。

從最高盈利產品的角度來看,個人投資者的“最愛”確實出現了不少“鋒利的矛”。比如金鷹民族新興、長城行業輪動A,資料顯示,這兩隻基金今年以來

業績

一度翻倍,截至9月6日,目前淨值漲幅分別超過94%、88%,而機構“最愛”的產品目前淨值漲幅最高的僅為36%。

與此同時,“個人最愛”的基金虧損超過10%的產品也達到了172只,而機構最愛產品在該數值上僅為4只。

實際上,個人“最愛”的基金今年來首尾收益率差距已高達115個百分點,是否選對基金至關重要;同樣的資料,機構最愛的基金,首尾差距不到“個人最愛”的一半,僅相差52個百分點。

不僅如此,從勝率的角度看,個人“最愛”的基金今年以來收益率為正的比重為66%,這也意味著若從年初持有至今,其中34%的產品為個人投資者提供了負收益;但是,“機構最愛”今年以來的勝率卻高達94%,大多產品都獲得了正回報,“踩雷”的機率較低。

從平均收益率的角度來看,個人“最愛”的產品略勝一籌,但兩者的差距並不明顯。個人“最愛”的基金今年來的平均收益率為5。96%,而機構“最愛”的基金為5。57%。不過,收益率中位數上,“個人最愛”僅有2。93%,“機構最愛”是4。79%,體現出後者今年總體表現的穩健。

買“國民基金”緣何虧損?

實際上,個人“最愛”款基金不僅整體勝率低於機構“最愛”,一些基民即便買到了不錯的產品,竟然也沒能賺到錢。

業內人士認為,這背後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很多個人投資者容易跟風當前市場的熱點,造成部分“賽道型基金”容易在高點區域化身為“主流產品”,比如今年初張坤、劉彥春等管理的一些重倉白酒的產品。另一方面,個人投資者自身的一些非理性操作助推了投資收益率的下行。

“今年我在幾隻熱門基金的操作時點上,沒選擇好。比如葛蘭的產品我在6月高點買入後被套了,另外,我之前還有幾隻明星款的新能源基金,但追高了幾次後,二季度末稍有調整我就賣了,誰知後來又有了一波行情。今年市場風格變換太快,我感覺沒跟對節奏。”小風是一名90後工薪族,作為新基民的典型代表,他今年買的基金大多是個人投資者佔比較高的產品,但是收益卻不如人意。

此前某第三方

基金銷售

平臺釋出的《一季度基民報告》,對該平臺上及各家

基金公司

管理的熱門基金進行了較為廣泛的資料分析後發現,頻繁買賣的使用者較拿著不動的基民收益率少28%,追漲殺跌的基民的贏利也較

基金淨值

漲幅少賺40%。

小散買基金總虧錢的原因找到了!你中槍幾個?

來看看某網友在社群中共享的投資時點(紅點買入,藍點賣出):

小散買基金總虧錢的原因找到了!你中槍幾個?

雖然該網友進行了一串“糖葫蘆交易”,今年以來頻繁買賣中歐醫療健康(C份額),但最終竟然虧損了8。67%。

同樣以該基金為例,如果在今年3月低點賣出、6月高點買入、8月低點賣出,這樣追漲殺跌的結果肯定是令人啼笑皆非的。而由於人性的弱點,許多投資者卻在潛意識中進行著這類操作模式。

小散買基金總虧錢的原因找到了!你中槍幾個?

中歐醫療健康(C份額)今年來淨值走勢圖

實際上,若整理過往基金管理業績,許多明星基金經理如葛蘭、張坤、蕭楠、劉彥春等年內管理產品波動較大的基金經理,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別超過了28%、16%、21%、11%,拉長時間來看,都能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投資回報。

從全市場來看,沒有任何基金經理可以契合所有市場風格,業績短期落後往往是長期向好所必然要承擔的對價。基金經理能否與時俱進、恪職盡責、保持風格的恆定才是最重要的。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優質的熱門基金,長期持有是獲得長跑收益的必要條件,如果在基金經理風格不契合市場的時候就割肉離場,那市場風向轉變時也可能會錯失良機。

能否買“機構最愛”款基金?

相比之下,由於機構投資者如

銀行

保險

等,具有資金量大,對回撤控制有所要求的特點,基於這樣的資金特點,他們購買基金考慮的是在資金安全性的基礎上追求收益,而並非追求一時的市場熱點或明星效應。

業內人士認為,對於穩健型個人投資者來說,抄機構的作業也是種不錯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機構投資者佔比100%的產品一般是定製型產品,投資者買不到,且佔比90%以上並由少數幾家機構集中持有的基金,又存在機構投資者大額贖回的風險,或導致基金淨值的大幅波動。因此,投資這類產品時,可將機構投資者持有比重相對較高,但上限框定在90%以下,甚至80%以下。

資料顯示,若統計規模在2億元以上,且機構投資者比重在60%至80%之間的“機構次愛”產品(混合型與普通股票型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高達10%以上,勝率也接近於九成,其中,46只產品業績超過20%。

小散買基金總虧錢的原因找到了!你中槍幾個?

部分今年回報較高的“機構次愛”產品

不過,格上旗下金樟投資研究員嶽坤中認為,即使是機構持有比例高的產品,投資者也要做一定的甄別。具體來看,該產品需至少經歷過一輪牛熊,分年度業績持續保持在前四分位數水平,管理規模適中,且其基金經理的公開發言與持倉情況一致才值得信賴。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