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元年,競爭向頭部靠攏,券商資管如何跑出好成績?關注主動管理...

財聯社(深圳,記者 吳昊)訊,

2022年,於資管行業而言意義非凡。在業務規模壓降、行業競爭加劇之下,如何跑出好成績,必然是各券商資管機構迫切尋找的答案。

中信建投銀行聯席首席分析師楊榮在2月15日舉辦的中信建投證券“虎年掘金”2022春季投資策略會上表示,資產配置向主動管理業務轉型是堅定主線,尤其是證券投資基金與ABS等沒有受到槓桿和巢狀等相關規定影響的業務,成為主動管理業務的重點發展方向。其中,債券投資佔比的提高,是過去三年中券商主動管理業務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同時,券商資管申請獲得公募牌照是另一發力點。據中證協統計,目前券商資管子公司數量已達到20家,特別是2020年以來,券商資管獲批設立的數量達到新高。楊榮認為,監管或將逐步放開券商資管參公的標準,加速券商資管子公司向公募化轉型。

值得關注的是,資管新規元年,在走過“此消彼長”的過渡期後,各類資管機構也正在迎來“共同成長”的嶄新格局。對各類機構而言,這不但意味著業務模式重整之後的再出發,更推動其思考著,新競爭格局下如何充分發揮自身的稟賦優勢。楊榮對此進行了重要觀點分享,共有五大看點值得關注。

看點一:去巢狀、去通道、去槓桿,迴歸代客理財本源

自2018年4月資管新規頒佈以來,大資管行業就已啟動了邁向淨值化全面轉型的步伐。以銀行理財業務為例,2018年末,淨值型理財產品為6。01萬億,佔比27。26%。而至2021年6月末,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0。39萬億,相較2018年增幅達239。27個百分點;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79。03%,相較2018年增漲51。77%。

在談到資管新規的監管核心導向方面,楊榮認為主要將涉及三方面。

其一是淨值化轉型程度持續提升,迴歸代客理財本源業務。他表示,隨著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程度的持續提升,銀行將重新迴歸代客理財的本源業務,降低銀行承擋的風險。

其二,消除多層巢狀與通道,提高結構性產品透明度“去巢狀”。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去巢狀”“去通道”導向是資管新規的核心目標之一。過渡期內,銀行理財巢狀投資券商、信託、基金等各類資管產品的業務規模由此前的12。02萬億開始呈現顯著下降,直至2021年上半年有所回升。

楊榮表示,消除多層巢狀、減少通道業務將顯著提升監管穿透性,有利於維護市場公平,提高結構性產品透明度。目前,隨著理財業務向標準化、規範化的不斷轉型,理財產品持有各類資管產品的規模及佔比歸於平穩。

其三,加強槓桿率控制,防範負債端風險。“去槓桿”導向同樣是資管新規的核心目標之一,為了防範債市風險,資管新規對於各類資管產品的槓桿率進行統一約束,結構化產品受到較大影響。而在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後,理財產品的槓桿率將會大體保持穩定,在監管標準範圍內小幅波動。

看點二:於投資者而言,資管新規帶來了體感上的重要改變

資管新規的到來,於廣大投資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來自產品一端的變化。楊榮提到了四點調整——估值方法切換、產品型別轉換、風險切換、收益率波動加劇。

其一,估值方法方面,將由成本法切換為市值法。資管新規明確“金融資產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各類資管產品採用市值法計量,未來攤餘成本法的空間將持續收緊。

楊榮表示,相較於每日收益平滑的攤餘成本法,市值法計算的產品價格隨投資標的淨值上下波動,更加貼近市場的真實反映,這不但有利於提高市場定價效率,更可提高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充分向投資者展示產品的淨值風險。

理財產品向淨值化轉型後,此前採取攤餘成本法來平滑產品收益率的優勢不再,短期內淨值波動或增加,對於投資者而言,可以看見的或許是來自永續債與二級市場資本債等原本採用攤餘成本法計價的產品,所帶來的短期浮虧壓力。

也正基於此,風險較大的底層資產配置比例或將降低,債券的期限利差或將進一步擴大,債券收益率敏感度增加。同時,也將極大促進銀行對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重視,推動產品型別佈局多元化。

楊榮認為,估值方法的調整還可能同時加劇市場中各類資管機構的競爭,增強頭部效應,加速優勝劣汰。

其二,產品型別方面,淨值性產品比例持續提高。截至2021年6月末,淨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0。39萬億,相較於2018年增幅高達239。27%,提升近兩倍;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增長至79。03%。楊榮表示,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理財的淨值化比例將持續提升,而且淨值型產品將成為常態和穩態。

其三,風險方面,將切換為投資者風險自擔。一方面,我國的理財市場以個人投資者為主;另一方面,我國理財產品投資者的投資風格主要由穩健性風格和平衡型構成,風險厭惡程度普遍較高。估值方法的轉變對個人投資者的專業素養與風險承受能力將承受較大的考驗。

其四,資管產品收益端的波動率增強,與無風險利率差距收緊。對此楊榮認為,從長期看,資管新規將促進資管市場健康發展,資管機構的投研體系更加健全,風險防範機制更加完善,或將推動理財產品收益率上行。

看點三:單一資管計劃遇冷,券商資管規模緩步回升

作為大資管行業重要的參與者,券商資管是過渡期內受衝擊較大的細分子行業之一。從市場規模來看,券商資管業務規模在2018年持續下滑至谷底後逐漸回升,對應產品發行數量也呈現先降後增。

單一資產管理計劃或是相對受新規影響的產品型別。截至2021年三季度,該產品為4。88萬億元,數量達到1。1萬餘隻,相較2018年,規模與產品數量佔比分別壓降55。58個百分點和24。73個百分點,呈現相對遇冷。

而另一邊,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規模的佔比則增幅過半。截至2021年三季度,該產品規模達到3。20萬億元,數量達6159只,二者對應的佔比相較2018年分別增幅67。19個百分點、66。73個百分點。

不過,對於有人士關心券商資管總體規模的壓降,是否會為券商營收帶來壓力。楊榮則坦言,影響是相對有限的,“通道業務的管理費率較低以及其在該類業務收入中佔比較低,因此對於收入的影響偏小。”

看點四:主動管理業務可瞄準證券投資基金與ABS,公募牌照是又一重要發力點

頭部效應的加劇,是資管新規過渡期之內券商資管競爭格局的顯著趨勢。

根據基金業協會資料統計,券商資管規模近兩年的平均數為873億元,同比上漲12。5%,但中位數為316億元,同比降低8。14%。“這表明券商資管的規模具有右偏的特徵,行業具有一定的頭部效應。”楊榮表示。

競爭格局向頭部靠攏,對於券商資管而言,這頗為關鍵的資管新規元年,又將意味著什麼樣的機遇與挑戰?

楊榮認為,其一,通道業務規模進一步受限,主動管理業務規模的成長性提高。在過渡期內,受強力監管的銀證合作、證信合作等通道業務的大幅下降的影響,券商資管通道業務受抑制嚴重,楊榮認為,這一趨勢或將在小幅下滑後進入穩定期,且未來或將以高於行業平均增速的趨勢迅速回升。

同時,他認為,隨著券商投研能力的加強與風險管理體系的完善,未來券商主動管理業務的規模將不斷提高。

“證券投資基金業務和ABS業務沒有受到槓桿和鑲巢狀件等相關規定影響,成為主動管理業務的重點發展方向。”這其中債券投資佔比的提高是券商主動管理業務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此外,另一重要訊號是,券商資管申請獲得公募牌照將成為重要方向。楊榮表示,隨著監管政策的逐漸放鬆,券商申請獲得公募牌照的步伐加速,券商參公的主要途徑或為建立資產管理子公司的方式。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資管新規的頒佈,2020年以來,券商資管獲批設立的數量達到新高,其中包括安信資管、甬興資管、天風資管、德邦資管、山證資管等。據中證協統計,目前券商資管子公司數量已達到20家。楊榮認為,監管或將逐步放開券商資管參公的標準,加速券商資管子公司向公募化轉型。

看點五:公私募繼續站在風口之上

相形之下,公募、私募以及保險資管受資管新規的衝擊則較為有限。楊榮表示,一方面,這三個細分行業完全符合大資管新規的要求,正式落地對其沒有太大的直接影響,其規模歷經過渡期的快速增長,未來增速或將放緩。

尤其是對於公募基金而言,規模增長速度將在過渡期內4年增長1倍的強勁增長態勢的基礎之上持續攀升,規模增速或將保持穩定。同時,由於貨幣市場基金具備流動性強、風險較低、安全性較高的特點,未來規模有望實現加速擴張。

不過另一方面,這三個細分行業可能會受到其他細分子行業的的間接衝擊。楊榮表示,隨著銀行理財子權益投研能力的提升,權益資產配置佔比提升,銀行理財子和保險資管的差異性將逐步縮小,銀行更加側重對理財產品的代銷,這也將對保險資管的自然增長帶來間接衝。

同時,從產品資金來源看,公私募理財產品募集資金與存續餘額將成為絕對主導。楊榮分析認為,從募集資金角度來看,公募理財產品為銀行理財產品提供絕對多數的資金來源;從存續餘額角度來看,公募理財產品佔比仍處於絕對主導地位,私募理財資金供給較少。

總體來看,大資管各類細分子行業(銀行、券商、信託、公私募等)將從“此消彼長”轉變為“共同成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