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年奪得業界大賽金獎,“寶山蟹”靠什麼打響品牌知名度

連續十年奪得業界大賽金獎,“寶山蟹”靠什麼打響品牌知名度

秋風起、蟹腳癢。這段時間的微信朋友圈,黃澄澄的大閘蟹“九宮格”美圖也是一道誘人的“風景”。

說起大閘蟹,市民遊客第一反應或是陽澄湖。其實大可不必捨近求遠,上海本地也有不少網紅螃蟹和蟹塘,寶山區羅涇鎮海星村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蟹鄉”。海星村地處長江出海口,因養殖連續十年奪得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金獎的寶山湖大閘蟹而聲震業界。這兩天,恰逢公蟹上市,個大、腿長、肉肥味美,引得饕客慕名而來。

火熱的背後,既有難得的美味,也有不一般的食鮮體驗。垂釣、買蟹、現場加工,一條從源頭到餐桌的舌尖產業鏈在蟹塘畔搭起。毗鄰的垂釣基地、採摘果園、水源涵養林輸送著穩定客流。在上海首個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寶山蟹”正搭乘聯動發展的快車,做厚畝產、做優體驗,既養出真金白銀、也吃出心曠神怡。

科技“加持”,螃蟹和小青龍實現套養

養蟹不易。申城今年夏天連續高溫,河蟹們“食慾不振”,蛻殼及生長速度都比往年慢。

清晨5點,天矇矇亮,海星村村民毛明全利索地走向蟹塘。喂料、清潔蟹塘、整理水草、增氧,難度雖不大,但養蟹功夫盡在細節處。“水草不能露出水面,要在水下30釐米處為最佳。”已有五六年養蟹經驗的毛明全深知,螃蟹養得好不好,全要看水草,它們不僅為螃蟹遮陰擋光,更是其重要的蛻殼地。螃蟹每蛻殼一輪,就能長大一分,這樣才能長得膏肥體壯。

連續十年奪得業界大賽金獎,“寶山蟹”靠什麼打響品牌知名度

但光憑經驗還不夠,蟹塘負責人季錫剛與“外援”上海海洋大學師生團隊攜手合作。水草輪植、生態淨水屏障、塘邊高效微生物培養……一套精準智慧的組合拳下來,蟹塘實現自淨化生態高效養殖,螃蟹也能“住得好”。

對於“一餐飯”,螃蟹們也頗有講究。飼料以水草、玉米、小麥、海魚等按比例混合而成,“飯量”還要根據氣溫來定。如果放多了,飼料沉積在水底,反而影響水質。

如今,得益於科技助力,“寶山蟹”品質不斷提升,年銷售額能達上千萬元。

不過,養殖業一方面難免受氣候影響,另一方面只養螃蟹,單位產值也會遭遇“天花板”。

連續十年奪得業界大賽金獎,“寶山蟹”靠什麼打響品牌知名度

為增加收入,在上海海洋大學研究團隊的建議下,季錫剛所在的滬寶基地今年首次“試水”河蟹池塘套養小青龍。在不增加飼料的前提下,在蟹塘放入小青龍。看似簡單,背後卻是一道計算題——放多了,螃蟹、小青龍會惡性競爭;放少了,無法實現效益最大化。在精準測算下,今年蟹塘不僅螃蟹產量不錯,小青龍也已順利上市,平均單隻淨重1至3兩。老食客反饋,蝦肉緊實滑嫩。初戰告捷,老季計劃明年繼續加大套養力度。

做優“體驗”,21公里鄉間公路打通“最後100米”

千畝蟹塘,做厚畝產,光靠養殖這一單一產業還不夠。河塘總有容量封頂的時候,季錫剛動了與鄉村旅遊聯動發展的念頭。

他先是騰挪出一片垂釣樂園,“這是與養蟹聯絡最緊密的副業”。但無奈,未經改造的泥濘鄉間小路令釣友們頭疼,由於需要攜帶釣竿等裝置,往往難以“一車直達”,令回頭客也少了許多。

轉變的契機,源自兩年前寶山區在全市首提的鄉村振興示範片區。由東至西,羅涇鎮內沿江連片分佈的五村被賦予差異化定位——鄉遇塘灣、蟹逅海星、尋米花紅、蔬香新陸、芋見洋橋。彼此各有側重,互為補充,串聯起可深度遊玩的田園綜合體。

連續十年奪得業界大賽金獎,“寶山蟹”靠什麼打響品牌知名度

五村聯動,率先從物理界限的破除開始。一條長21公里的鄉村公路順勢築起,平整的瀝青路面車行友好,寬度恰好能容下雙向會車,既保證了順暢通行,也保留了鄉村的肌理。

老季很認可這一方案——適宜的路寬,不僅便捷遊人,也不打攪螃蟹生長。聯動發展後,垂釣樂園盡享毗鄰水源涵養林的客流溢位效應。愛好者們開車直抵垂釣平臺,解決了“最後100米”。客流翻了兩番,還打響了“寶山蟹”品牌的美譽度。

事實上,這些高人氣也尚在鄉村的承載能力範圍之內。精心設計的聯動路線,遍佈可遊可玩的景點,從星空營地、採摘果園到水母驛站,各有擁躉。分佈均勻的公共基礎設施,也避免了遊人扎堆。寶山,也以“螃蟹經濟”為撬動支點,增強彼此連結,做強體驗度,用更宜居的鄉村風貌黏住都市客流。

作者:王嘉旖

編輯:王宛藝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