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地關係不是付出而是吸引

更好地關係不是付出而是吸引

我有個朋友,他在朋友圈發現了一個非常好的公眾號,裡面的內容對個人成長非常有幫助,所以他馬上就推給了 自己的愛人,但是他的愛人隨便看了一眼後說這就是一碗雞湯,沒啥大驚小怪,不僅如此,還嗤之以鼻,讓他非常的失望和生氣。

回想一下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類似的場景,

你看到了非常好的內容想要推薦給你身邊的人學習,或者你透過很多外界的途徑試圖改變周圍親戚朋友的思想和認知,但是每次都是碰一鼻子灰,對方不僅不領情,還覺得你嫌棄他,看不上 他。

他人有這種反應也是正常的,因為誰都不願意被說教,換位思考,如果有人在你耳邊成天叨叨,你不僅不會改變,反而會激烈反抗,即使對方的出發點是為了你好,但是這種說教的方式真的是太難以讓人接受了。

那真有效果的勸說是什麼,

“言傳身教”,

這個不僅僅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是對身邊人的教育。

你想讓對方聽你的勸,前提是你這樣做了,而且還取得成績,這才有份量,所以更好的建議不是勸說而是影響。

雖然勸說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他人提升自我,但是在被幫助人的眼裡可能認為你不過是一個知識搬運者,只會說別人,也沒有什麼新的變化。

在社交中強迫他人改變本身就是大忌,所以如果你想改變別人,就要先做到。

慢慢的你會發現,一些人會因為你的變化而重新重視你的意見,甚至有些人會主動向你請教。

同樣的話從你嘴裡和牛人嘴裡說出來,效果就是不一樣,這顯然不取決於對或不對,而是取決於說話的那個人是誰。

所以,如果你勸說別人,別人不聽,也不要糾結,這隻能說明你自己還不夠強大。更好的策略是埋頭努力,默默改變,直到有一天,你不說話也會有人主動徵求你的意見。

更好的關係不是付出而是吸引

勸說是一種被動的社交,而吸引則是主動的社交。

在人際交往中總會有這樣一種人,為了討好或者挽留某人,不斷地示好、付出,忍氣吞聲,忍辱負重,為了討好讓人放棄自我,放棄夢想等等,以為自己的付出可以感動對方,讓對方以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然而,

現實總是事與願違,越是被動付出,越是縱容對方不待見自己,甚至做傷害自己的事情。

當你打出“付出”的感情牌時,就是在單方面透支自己,透支自己的後果就是令自己失去吸引力。一旦失去吸引力,就會陷入繼續付出的惡性迴圈。

為什麼人們喜歡打“付出牌”,因為付出牌不僅明顯,而且簡單易取。進而忽略了另外一張抽象的“吸引牌”,主動吸引他人靠近。而不是抱著強烈的付出心態,讓自己在交往中因得不到回報而感到痛苦。

打“吸引牌”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所以他們首先做的是保證自己的完善,讓自己有魅力,對外無所求,在與人相處時,及時付出了,也不會對付出附帶條件。這樣的相處就更加輕鬆、愉悅,其他人也 願意主動靠近。

更好地對待不是要求,而是成為

很多人覺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領導、同事、朋友,甚至家人、孩子尊重,為什麼呢?從客觀因素來看,可能是對方的素質和修養不高,但是從主觀來看,

還是自己的能力和表現不夠好。

社交就像一面鏡子,外界如何給你反饋,根源在於自身長期的綜合表現。如果你平時演戲幼稚,別人很難對你嚴肅,如果你膽小,別人也不會尊重你,也就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在社交中就會獲得什麼樣的反饋。董明珠、任正非、周鴻禕等這些行業頂級人才,誰敢小看他們,因為他們自身能力強,沒有人不敢不尊敬他。

對方就是自己的鏡子,如果對方不友好,說明你還不夠 強大,與其要求改變對方,不如改變自己,變成一個強大、友好、睿智、有擔當的人。

正如查理·芒格說的,

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