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雲彩的悲情浪子——炎夏麥醬香

作者 :毛朝建

本公眾號將陸續刊發《豌豆花開》的部分作品,歡迎朋友們關注

《豌豆花開》收錄了作者十多年來創作的優秀散文作品,共46篇。這些作品,記錄了作者從童年到中年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中可以窺見作者成長的心路歷程。

豌豆花的花語是喜悅、回憶、優美、啟程、出發。四、五月份正是豌豆花開時節,萬物豐茂,各色的豌豆花競相開放,帶著春夏之交的雨露,從田埂、崖壁吊下來,折射出春日暖陽的光輝。於是,童年生活、父母親情便蓬蓬勃勃地在的作者記憶中生長,展示出六七十年代不一樣的農村生活畫面。

豌豆花開象徵著父母的愛情。慈愛堅強的父母用他們的羽翼,精心呵護著家人之間濃濃的親情。

本書用《豌豆花開》作題目,是因為豌豆是農村一種普通糧食作物,糧食在作者記憶中很重要,這類題材佔的比重較大。

作者是一名小學老師,人到中年,本書也收錄了幾篇關於教師生活方面的文章。

炎夏麥醬香

俗語云:“五穀麥為首。”這句話在以麥為主食的中原地區挺適用,但在我們南方,家家戶戶都以稻米為主食,只有在一年四季的主食不夠時,才用小麥作為補充。

在我老家的半坡上,陡峭的坡地並不太適合種稻谷。當遼闊的鎮紫壩兒都種上小麥的時候,母親也因地就勢種了許多的小麥。

初夏時節,本來就乾燥的坡地上,金黃的麥穗被太陽風吹出道道裂縫,麥稈幾天時間就被吹得焦黃,一點水汽的影子也沒有。飽滿的籽粒便從沉甸甸的麥穗裡綻開,彷彿隨時都會蹦出來。這時,母親便從屋角的階沿,找出幾把鏽跡斑斑的鐮刀,拿到生產隊的紅爐房去“發”刀刃,接著便張羅人割麥子。

端午過後,陽光熱辣辣地照在老家的院壩裡,石板鋪就的院壩,不到中午就曬得滾燙。一大早,大人就出去割麥子,用撻鬥打下麥粒,一挑一挑地往家裡運。

我和姐姐就負責翻曬麥子——把成堆的麥子用木耙刮平,鋪滿整個院壩。每曬個把小時,還要用腳把麥粒踢成一壟一壟的,再用木耙刮平,如此反覆,好讓麥粒能均勻地享受太陽的熱力。

踢壟的時候,腳底的石板滾燙,冒著熱氣,麥粒翻在腳背上,熱烘烘的,讓人非常難受。儘管頭上的驕陽曬得頭髮暈,可我們對這項任務卻樂此不疲,幾姊妹爭搶著到院壩踢曬麥子,因為看到滿院壩厚厚的麥子,就意味著全家人的麵條、桐梓葉粑粑有指望了。

我們最喜歡吃的還是麥耳朵。奶奶把曬乾的麥子用石磨磨成粗麥面,加水揉成團,然後用手捏成扁扁的耳朵大小粑塊。再煎一小塊臘豬油,老醃菜切細,洋芋切成片,和著麥耳朵煮湯,蘸著奶奶做的麥醬,對我們來說,簡直就是美味了。

剛打下的新麥,最適合做麥醬。奶奶把院壩裡半乾的麥子撮一筲箕,搓去上面的殼,再找一個篩子,又是簸又是篩的,好不容易把混著的麥殼弄乾淨,只剩下飽滿的麥粒,就放到石磨上去磨。磨成粗粗的麥面,加水在籠屜裡蒸熟。然後叫我們上山去摘黃荊葉,鋪在簸箕裡。

奶奶把蒸熟的麥飯加上涼透的白開水,再和上酒麴調勻,倒在黃荊葉上。上邊蓋上潮溼的紗布,放置在潮溼陰涼的水缸邊。自此,奶奶照顧醬料就像照顧我們五姊妹一樣細心——每天都要揭開紗布噴涼開水。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水缸邊的簸箕裡散發出日漸濃烈的醬香味道。

夏天氣溫高,一個星期後,奶奶揭開紗布,醬料已經長滿了白毛。她小心地清除掉簸箕底部的黃荊葉,把醬料放進一個瓦缸裡。我們小孩子的鼻子最靈,老遠就聞到這股濃濃的醬香,幾姊妹瞬間就把奶奶圍在中間,幾個小腦袋湊成一個圓圈,恨不得把鼻子伸進瓦缸裡去。

“香不?”“香!”“想吃不?”“想!”幾姊妹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奶奶滿臉的皺紋笑成了一朵花,“去打蜘蛛網……”我們不解,“還要曬醬呢!”我們還是不明白,但還是按照奶奶安排的事情去做。

蜘蛛是令人討厭的小動物,到處結網。幾天沒去的屋角,有時候你毫無戒備地走過去,冷不丁地就會被蛛網蒙上一臉。是空網還好,要是網上還住著蜘蛛,那小東西會順著你的臉你的身體往下爬。聽奶奶說,蜘蛛的尿有毒,要是沾在面板上,會起泡的。

所以,一聽說打蜘蛛網,我們幾姊妹就興奮起來,到處去找竹篾,然後圈成瓦缸大小的圓圈,再找一根竹竿做成把,安在竹圈上。“多做幾個!”奶奶又鋪排道。我們又做了四五個竹圈,幾姊妹一人拿一個,到簷下、屋角找蜘蛛網。廁所和閣樓上的蜘蛛網最多,我們把竹圈對準蜘蛛網一壓,蛛網便蒙在竹圈上,再一抖,蜘蛛又被抖落到地上。看到蜘蛛失去家園落荒而逃的樣子,我們的心裡都有一股說不出的暢快。

開始曬醬了。奶奶把瓦缸裡的醬料和上花椒麵和鹽,再燒了一鍋老蔭茶倒進醬缸裡,放上一雙長筷子攪拌均勻,讓大姐擱到院壩邊的高凳上,叫我們把蒙著蛛網的竹圈罩在醬缸上。

不一會兒,蒼蠅、蚊子,還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飛蟲聞到了醬香味,便爭先恐後地朝醬缸撲去,粘在瓦缸的蜘蛛網上,掙扎一會兒不動了。小飛蟲粘得多了,奶奶又叫我們換新網。哦,我終於明白奶奶讓我們打蜘蛛網的用意了。

炎夏的陽光毒辣辣地照在院壩裡,曬得人不敢直接與驕陽對壘,可醬缸裡的麥醬卻悄然發生著變化。麥醬的益生菌正熱熱鬧鬧地舉行一場盛會,它們“咕嚕咕嚕”地進行著一場大辯論,獲勝的一方便浮在上面,結了一層硬硬的殼。這時,奶奶便成了這場辯論的調解人。

她頂著烈日,揭開蛛網竹圈,用放在缸裡的長筷子攪拌著麥醬,好讓上面和下面的益生菌勢均力敵,繼續這場盛會。

曬麥醬需要耐心和細心。傍晚時分,當太陽隱入山溝對面的峰頂時,姐姐就負責把麥醬端進來蓋緊,以免有老鼠、蛇或其他的小動物偷吃。陰天或下雨天也不曬麥醬——夏季偏東雨多,說來就來,剛才明明是驕陽似火,一片烏雲忽然從東邊飄來,不一會兒就是傾盆大雨。這時,家裡無論是誰,無論在幹什麼農活,都要丟下鋤頭、背篼,飛一般跑回家裡,搶收院壩裡曬著的糧食和麥醬。麥醬沾了生水就會長蟲子的。

麥醬曬得越久,香味越濃。奶奶做的麥醬都是邊曬邊吃,吃完便曬完,有時曬它幾個月也不一定。那個年月,瓜菜半年糧,除了過年,沒有一頓純粹的白米飯吃。麥耳朵、老醃菜煮紅薯片、玉米簍絲兒飯,甚至就是一鍋白蘿蔔或南瓜湯,也可以抵擋一頓。

瓜菜粗糧吃著不順口,但舀上一勺奶奶曬的麥醬——和飯、蘸青菜,那頓飯的味道就變了,我們幾姊妹便風捲殘雲一般吃個乾乾淨淨,甚至吃完後還要把碗邊也舔個遍。有時候割牛草回來,也要揭開蛛網竹圈,濃烈的醬香鑽進鼻孔,口腔裡的唾液“咕嚕咕嚕”直往喉嚨裡吞。

抵擋不住誘惑,就用瓦缸裡的筷子挑上一坨黏黏的麥醬,放進嘴裡咂吧咂吧,味道鹹鹹的。那鮮香的味道,比現在的山珍海味還讓人回味。

儘管奶奶離開我們很多年了,但在那貧苦的年月,奶奶用她的慈愛、她的聰慧,做成一缸又一缸的麥醬,調劑著我們的生活。那炎夏的麥醬的香味,我永遠也忘不了!

作者簡介

毛朝建,男,漢族,生於1967年。重慶市綦江區營盤山小學教師,自幼愛好文學,主要從事詩歌和散文創作,2009年加入綦江區作協。曾混跡於千龍書院、紅袖盈香、閒情逸致、諸子論壇、大地詩刊等文學論壇,作品散見於《宜興日報》、《重慶日報》、《長江詩歌》《大地詩刊》、《貴州民族報》《金沙文化》、《綦江文藝》等刊物,散文《又見椿芽滿山坡》曾入選高中優秀作文範文。2011年,與其他作家合著出版散文集《晨曦》。

寫作觀:喧囂的塵世,用文字守住內心的寧靜!

追逐雲彩的悲情浪子——炎夏麥醬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