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夏氏夏橋宗祠的興衰

宿州夏氏夏橋宗祠的興衰

宿州

夏氏

夏橋

宗祠的興衰

宿州夏氏是永城夏氏的分支,永城夏氏一世祖旺公次子二世夏允忠,約於大明洪武29年,1396年,丙子年,中原大旱,由永城縣西酇城夏竹園(現夏莊村),遷徙至江南直隸省鳳陽府宿州東北50裡閔鄉柳溝集。

宿州夏氏在柳溝繁衍生息至第九世夏林,字恭謹,生四子守廉、守禮、守義、守潔。根據宿州夏氏夏方谷(20世梁莊)和夏忠和(22世柳溝)的記述,10世長子夏守廉,約明萬曆18年(1590年),由柳溝遷夏橋,守禮、守義居柳溝,守潔隨母遺腹遷至古邳南夏樓。

夏守廉在夏橋生活到清朝初年,後代興旺,又逢康乾盛世,於是和柳溝等地夏氏族人一起,開始興建夏橋夏氏宗祠。根據大清嘉慶19年夏橋夏氏碑記記載,夏橋夏氏宗祠始建於清初康熙年間(約康熙九年,1670年),宗廟地址在“大清國江南鳳陽府宿州城東北鄉永盛集東首”,是始基。夏橋集清初叫永盛集,屬於江南鳳陽府。宗廟初建時,規模雖小,宿州夏氏的各地族人仍不斷前來拈香供佛。隨著社會發展,迨至乾隆年間,廟宇揖壞,夏氏先人依舊跡修繕。夏橋夏氏宗廟的主殿坐北朝南,起地三階,東西廂設立配房,主殿內共奉列祖列宗牌位,周圍有柏樹若干。

到了清朝嘉慶甲戌年(嘉慶19年,1814年)孟秋,夏橋夏氏宗祠牆垣盡壞,夏橋的夏尚志、夏應倫、夏學謙、夏萬壁,柳溝的夏宗謙、夏宏典、夏應郡等夏氏族人,葺舊維新,修祠立碑。經過修繕擴建,夏橋夏氏宗祠,規模初顯,香火日盛。夏氏先祖對祠堂精心管理看護,熱情接待十里八村的宿州夏氏宗親,拜祖祭祀。當時有夏橋、柳溝、夏廟子、夏谷堆、夏渡口、夏寨等地本族家人,前來祭祖。

清末民初,時勢不靖,社會動盪,宗祠管理鬆懈,建築日漸傾頹。民國12年(1923年),宿州夏氏先人夏元和、夏元正、夏本瑞、夏本仲、夏長松等,發動族人修繕宗祠。出財者傾囊相助,出力者踴躍爭先。以大殿之鉅工,新建門面三間,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頓改昔日之舊觀。修祠立碑,又續寫了宿州夏氏班次排行:長懷忠孝,傳家之道;敬守恆存,聲名光耀。(現已守改持。長,20世)

解放後,隨著形勢的變化,夏橋夏氏宗祠破敗不堪。又遇破四舊立四新,夏氏宗祠徹底坍塌。從此,興盛近300年的宿州夏橋夏氏宗祠,荒蕪湮滅。

雖祭房損毀,而碑碣猶存,幸甚!

宿州夏氏22世夏忠聯編寫

2019年5月

宿州夏氏夏橋宗祠的興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