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所謂經典書籍的幾點思考

關於所謂經典書籍的幾點思考

提起經典書籍,大家會先想到那些書名目錄呢?

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云云,我猜想有如此想法多少跟填鴨式的教育有關。其實直到現在,我也不過是將“四書”粗看過一遍而已,“五經”更是僅限於目錄,近幾日閒來無事,便將《論語》《孟子》重溫了一遍,溫習間疑惑叢生,便記錄如下。

其一:何為經典?依據是什麼?孔孟之作算得上經典嗎?

X度百科如此解釋:“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等。(嗯,好長)

先假設以上說法成立,那麼孔孟之道的作品又是如何滿足上述各種條件的呢?有人說:歷史是最好的評判者,它會自動篩選出是非對錯、高低優劣。既然這些作品能夠歷經百代而不衰,那就肯定是具有典範性、代表性的。

乍一聽之下,貌似很有道理。仔細琢磨,便覺得有大大的不妥。

因為這種說法少了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一個資訊暢通、政府不會管制書籍刊物出版發行的大背景。

想那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學說層出不窮,好不熱鬧。雖然各家學派以後各有其傳承發展,但是最終得以大行其道的就是儒家學說了,尤其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宋朝將孔孟之道列為科舉必考書目更是將其推上頂峰。

所以,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是,政府在學說的發展當中充當的作用。

秦朝一統六國之後,曾經“焚書坑儒”,那個時候,孔孟之道只怕是異端學說,私下學習者,會受到嚴懲,當時,誰敢說儒家作品是經典。到了後期,就是剛才提過的漢朝和宋朝等朝代,政府有意識地推廣儒家作品,甚至打壓其他學說,那些求學之人,一是為了仕途,二是為了免於刑罰,自然會力推孔孟之道,當時,誰又敢說那些儒家作品不是經典。

所以,古代儒家經典一說,興起於專制王朝有意識地推廣普及,而非其內容真的算得上“經典”二字,簡單地說就是,皇帝老兒說它是經典,你敢說不?

一言以蔽之:我們所看到的,是別人希望我們看到的。“經典”二字到底是名副其實,還是徒具虛名,有待大家討論。

其二:為何專制王朝都將儒學列為正統。

首先,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是:朝廷推廣某種學說絕非是因為其統治者信奉此學說(或許信奉),而是因為推廣此學說有利於朝廷的長治久安。

我時常在想,朝廷為何不推崇法家、墨家、道家、兵家等,為何獨推儒家呢?我在閱讀《論語》《孟子》中貌似看到了一些端倪。

這兩本書已仁義為主,涵蓋了從政治國、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等等話題,至少從目的論,還算得上是好書,只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此二者言論明顯是“道理大於理論”。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們上面都列舉了好多條條框框,告訴你身為平民,身為君臣應該怎麼做,怎麼說,怎麼想,怎麼行,他們把一切自認為好的言行舉止都先設定好,既沒有對論點進行邏輯性的說明推理,也沒有留給可以討論的空間。就好像憑空忽然多出了一個理論,既不告訴你這是怎麼來的,也不允許你質疑,你若是置疑,便是小人流氓,便是賤人下作。

當然,生活在當代,不應該對古人求全責備,如果改派學說能夠和其他學說齊頭並進,一起思辨發展,未嘗不會自我完善。

可惜,朝廷偏要進來攪局,當政者看到儒家作品一板一眼,清清楚楚地指導別人如何忠君愛國,如何役使平民,這正是他們朝思暮想而不可得的“特色指導理論”啊,於是一個不完善的學說被一群別有用心的專制者利用了。

你想啊!統治者想奴役蒼生,總要有說辭吧,難得已經有成套的理論了,統治者就不需要挖空心思去做這些事情,只需一紙明文政令,大力推廣此學說,即可生效。後世頗多學者,沒有修復原有理論的不足,更是對其如神明般跪舔,以刻意迎合統治者,儒學的墮落,除了本身理論不完善之外,後世學者更是難辭其咎。

既然被利用了,就不用指望可以真的對啟迪民眾心智有什麼貢獻了,於是本來是還算可以的到人向善的學說,就淪落成了被統治者用來愚民有利工具,千百年來,既沒有完善自我成為真正的經典,也受盡了後世唾罵成為了專制主義的幫兇,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將仁義之風普及開來。

其三,怎麼看待儒學“經典”作品

首先要端正態度,去神聖化,客觀理性的去分析。儒學歷經千年,自然有其值得傳承之處,但是其中糟粕也難以避免,這既是作者本身的侷限,也是時代背景的侷限。身為現代人不可對古人期望太高,也不宜對他們求全責備。畢竟,作品能流傳下來,還要看當政者的態度,即便是現代中國,要出版什麼作品刊物,還要經過想過部門審批才行,涉及敏感話題,動輒便遭封殺,遑論古代專制王朝時期。

其次,以思辨的精神看待經典。書中的種種荒謬之處、不合時宜之處自然不值得我們去留戀,但是那些振聾發聵的觀點,那些彭湃激昂的文采尤其值得反覆品味。遇見疑難處,要打問號,或詢問他人,或訴諸於其他作品加以佐證。

唯有經得起推敲論證,充滿思辨和邏輯性的作品方可稱得上“經典”二字,也唯有這些能夠值得我們現代人借鑑一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