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缺的奇石,盡現自然之美

擬這個標題就想到“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奇石從人們發現到注入文化內涵,使奇石得以昇華。這和伯樂識馬,頗有相同之處。伯樂識駿馬,藏家覓美石,但有沒有伯樂出現,千里馬依然是千里馬,有沒有藏家出現,美石依然是美石。不會因為伯樂的出現而改變千里馬的本質,同樣,美石也不會因為藏家的發現而改變顏值。如果非要確定誰先誰後,我更願意相信先有千里馬和美石。

殘缺的奇石,盡現自然之美

內蒙純天然地表肉石《臘肉》

之所以前面要講個先後,是因為人們在賞玩奇石的時候存在著一種偏愛,石頭靜置於山川河流,荒漠戈壁,存世萬載。歷經江水搬運,風礪摧殘,日蒸雨露,其形已成固態,對於奇石的殘缺抱憾,是對大自然的不敬。甚至人為改變其形色,不得不說是在破壞自然,暴殄天物。

殘缺的奇石,盡現自然之美

內蒙純天然地表肉石《臘肉》

都說石界中人皆有包容之心,其實也不盡然,只有真正衷愛賞石的人,才不忍心施以利器削磨,對於石之不足,寬懷以待,甚至視缺陷為美觀。這不僅僅是愛石人的大度,更是對大自然的敬畏。他們知道,真正的奇石只來自於未經任何人工施為的自然產物,這樣的奇石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奇石。這也有點象少女和婦女。沒碰過的少女和碰過的婦女在本質上有沒有差別,就看各自的喜好了。

殘缺的奇石,盡現自然之美

內蒙象形戈壁石《骷髏頭》

一方奇石的美醜,完全不是取決於奇石,而是被動地讓人們去感知,對奇石的美醜認定,也不是人們去審視美女帥哥的審美方式,而是在奇的基礎上去選擇優劣。更何況,真正的奇石往往就是在缺陷的石頭中出現,圖文中肉石的肉皮缺失,導致肉皮的不完整,卻更象是臘肉燒過火之後,被清洗掉了一部分肉皮。且不說這淫思蕩想的構思,惟妙惟肖的形狀也遠非人力可為。倘若再去人為增色,異其形態,無異於現實版的畫蛇添足了。

殘缺的奇石,盡現自然之美

內蒙象形晶蠟石《羲之題佛》

奇石文化,是以奇石為載體的文化,而奇石,必須是來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旦打磨異形,就只能是工藝石種,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奇石的人文內涵只能在保持奇石本來形態的基礎上施以輔佐。這如同一個愛美的女人,可以穿漂亮衣服,也可以戴假睫毛,還可以塗粉化妝,盡顯豔麗嫵媚,一旦同塌,素顏以示,你或許會有點兒失望,但不至大失所望,畢竟伴你夜宿的還是個真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施以粉黛,未尚不可,但濃妝豔抹過甚,反倒得不償失,這就象給奇石配底座,太過粉飾,喧賓奪主了。打磨增色的石頭,更象是整容的女人,在一陣刀砍斧削之後,漂亮了,漂亮得出院後恍如隔世,形如幽靈,她發現她所有認識的人不認識她了,對於這種靚麗,男人們多數是嗤之以鼻,原因有二:其一,傳統的國學觀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損焉”,其二,對自己都無畏刀斧,又何懼刀斧於人。

扯遠了,只想說奇石也是如此概念,小編無意於抵毀打磨加工的石頭,賞玩奇石,也跟欣賞美女一樣,見仁見智,你說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