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掃地”,見初心

清晨,小沙彌拿著大笤帚打掃院落,師父突然讓他停下來,小沙彌很困惑,不知哪裡有錯。師父指指旁邊的柏樹說:“你有沒有看到柏樹下面的鴿子,它正在吃落下的柏樹籽。”然後頓了頓繼續說:“你能看出院子哪裡最髒嗎?”小沙彌摸摸頭,不知師父何意,師父接著說:“石板之上落葉十分明顯,石板縫隙長出的小草才是清理的物件。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品“掃地”,見初心

小沙彌恍然大悟。寺院裡的地面都是由石板鋪就,長年累月積下的灰塵藏在石板縫裡。接下來師父說“淨非淨,髒非髒,淨和髒非表面所見也。非淨者乃觀察不夠入微,如同石縫之間的雜草;非髒者乃慈悲心不夠,如同樹下的柏樹籽。”

品“掃地”,見初心

上面這件親歷小事與女兒分享,女兒搖搖頭:“全篇雞湯,沒有價值”。其實我覺得女兒講的也對,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這件事實在微不足道,距離大都市的生活實在遙遠。可是,師父講的才是事物的本質,為什麼師父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而我們普通人卻被混沌迷住了雙眼呢?我們讀過不少的雞湯文,也明白很多看似正確的大道理,但是遇到問題仍不能正確地解決,這是我困惑多年,堅持十年禪修的原因所在。我們所接受的正規教育沒有錯,佛法中的經典也沒有錯,但怎麼樣正確運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呢?

品“掃地”,見初心

前幾天寺院有重要接待任務,上級主管部門通知大家清掃寺院,並特意指出柏樹下的清潔。小沙彌很勤快便去清掃,然後被師父制止了。我們在這裡並不是指責領導,因為他生活的環境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長年累月在寺院中生活的修行中人,以萬物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自然而然的便知道柏樹籽不該掃。

品“掃地”,見初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從懂得的那些大道理,走到正確解決現實問題呢?我十年的禪修告訴我一個答案:心性訓練,也就是佛家講的修行,通俗的講就是把我們的性格修煉到最好、最合適的狀態,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甚至貫穿我們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我用十年禪修所悟,簡單總結了佛家的修行根本,就是去掉三心。1、執著心,不執著於事物的表象,而要探究事情的本質;2、分別心,世間萬物皆平等,無高低貴賤、遠近親疏的分別;3、妄想心,所有脫離現實的想法都屬妄想。在所有事情面前,只要去掉這三心,必能看清事情的本質。

品“掃地”,見初心

然而,這僅僅只是看清,還不能正確地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就必須引出佛家經典的第三個層次:戒、定、慧。所謂戒,通俗的講就是改掉錯誤,所謂定,就是禪定,放下、空我的狀態,然後才能生智慧。也就是說正確、合理的解決方案,是我們在禪定的狀態下得到的結果。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培訓和教導,實際上都在固化人們的行為,大都沒有從獨立思考的角度開發智慧,在這方面寺院和現實社會形成鮮明的反差。

品“掃地”,見初心

今天在這裡對禪修不做過多的贅述,只講自己領悟到的一點皮毛,在後續的日子裡,透過一些實際的問題隨便談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示,僅此而已。佛法無邊,吾將上下而求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