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茶樹的隔離分居現象

茶樹,原本生長在我國西南地區,千百萬年以來,歷經滄桑。隨著地質、氣候的變遷,茶樹為了求得生存,就要逐漸發生與之相應的變化,這就使得茶樹植物在內部生理和外部形態上產生變異,從而為茶樹的引種和傳播創造了條件。而引種和傳播的結果,進一步促使榮樹發生新的變異,由此而產生名目繁多的茶樹品種。

同源茶樹的隔離分居現象

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祖先最早生活的地方,這裡原是勞亞古北大陸的南緣,終年氣候炎熱,雨量充沛,只是隨著喜馬拉雅山運動的開始,使得這一帶地質發生了漸進的變化,逐漸形成了川滇河谷和雲貴高原。特別是近百萬年以來,隨著高原的上升,河谷的下切,使得在茶樹生長的同一區域內,既有高溫恆夏的熱帶和四季分明的亞熱帶,又有寒暑交錯的溫帶和常年如冬的寒帶氣候,使得原來生長在這裡的茶樹植物,被分割在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氣候之中,造成了“同源茶樹的隔離分居現象”。同源茶樹被隔離分居以後,由於各自所處環境條件的不同,引起了茶樹新陳代謝的不同,從而發生了與之相應的茶樹形態變化,使得同源茶樹逐漸演化成不同於茶樹祖先的種、變種和生態型。如環境條件與原來類同的,茶樹則保持原來祖先的性狀;環境條件改變劇烈,茶樹無法忍附的,則淘汰死亡;環境條件處於上述兩者之間的,則產生各種各樣的變異。一般說來,位於多雨炎熱地帶的茶樹,演化成耐炎熱、高溼、多雨、強日照的性狀,成為樹冠高大,葉大如掌的喬木型大葉種茶樹;相反,位於氣候比較寒冷地區的茶樹,演化成耐寒、耐早、耐萌的性狀,成為樹冠矮小,葉形較小的灌木型中小葉種茶樹;而處於上述兩者之間的,則成為半喬木型的大中葉種茶樹,

同源茶樹的隔離分居現象

另外,自第四紀以來,我國西南地區四川的青衣匯流域、坤帽山區、大渡河流域、烏江中下游一帶,幾遭冰河侵入,使得大批生長在這一地區的茶樹深受打擊,只有那些生長在河谷低地溫暖地區的茶樹才得以生存。這樣,透過自然的篩選,也使茶樹向著抗寒、耐早的小型化方向發展。總之,由於地質及由此而引起的生態條件的變化,使茶樹發生了“適者生存”、“劣者淘汰”的演變。而生存下來的茶樹,又向著兩極分化。其結果就使今人能見到的茶樹,既有喬木型、半喬木型和灌木型的變化,又有大葉形、中葉形和小葉形的變異,這就是至今在我國西南地區各種型別茶樹同時存在的原因。而茶樹在向各個方向傳播的過程中,又幾經人為的異地引種和人工繁殖,加之千變萬化的異地氣候的馴化,更增加了茶樹的變異和複雜性,於是便出現瞭如今形形色色各有千秋的茶樹資源。

同源茶樹的隔離分居現象

一般說來,喬木型茶樹,主幹直立,分枝部位高,多為野生,主幹直徑可達40-50釐米,有的甚至1米以上,可謂參天大樹。灌木型茶樹,分枝緊靠地面,無明顯主幹。在我國長江中下游一帶栽培的茶樹,多屬此類。半喬木型茶樹,讓其自然生長,主千高可達5米左右,採茶需用梯子。在美麗的西雙版納,多為這種茶樹。至於葉型大小,一般是按茶樹葉片的長寬來衡量的。目前我國的茶樹,葉片最長的達25釐米以上,寬達10釐米以上,這種葉片,通常是經機器軋碎後加工成紅碎茶,沖泡成紅奶後供人們飲用的。

同源茶樹的隔離分居現象

我國茶樹資源,種類之多,性狀之異,分佈之廣,堪稱世界之量。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經鑑定儲存的茶樹品 種有近700份。按栽培品種分,有地方品種和育成品種兩大類;按繁殖方式分,有有性系品種和無性系品種兩種。其下,便是命名繁多的茶樹品種。

同源茶樹的隔離分居現象

我國的茶樹品種,不但數頻繁多,性狀奇異,而且命名奇特,富含哲理,它既有文人的妙筆生花,又有凡夫的通俗比擬。經初步整理,對茶樹品種的命名,不下10餘類:按茶樹葉片大小命名的有:大葉種、中葉種、小葉種等;按茶樹葉片形狀命名的有:瓜子種、柳葉種、精葉種、雞冠茶、佛手種、枇杷茶等;按茶樹新梢性狀命名的有:藤茶、白毛茶、苔子茶、杆子茶等;按茶樹嫩梢色澤命名的有:黃葉早、紫芽種、紫筍等。按茶葉發芽遲早命名的有:不知春、迎霜、清明早、穀雨茶、早芽種等;按成品茶香氣、滋味命名的有:茴香茶、蘭花茶、十里香、苦茶、甜茶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