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教師卻如此“任性”可以嗎?

往往在我們的教學中會聽到老師這樣訓斥:“不要再看蜘蛛織網了,今天的課堂內容是觀察春天的花兒。”“聽老師講課,不要亂插嘴。”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灌輸式”教學。為了便於管理,便於知識灌輸,教師常常急於將幼兒引到預先設計好的內容上來。孩子們往往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對於自己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也就得過且過、不了了之。很多教師不顧兒童嘗試和探究的權利,缺少遊戲精神,培養出來的是順從、死記硬背的孩子,而不是會思考、會創造的孩子。

孩子明明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教師卻如此“任性”可以嗎?

要解開對幼兒的束縛,教師就得解開自身的束縛,讓遊戲精神貫穿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必須付出努力,探尋讓幼兒保持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的道路,為孩子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莫定基礎。教師可以創造性地使用現有課程,選擇幼兒感興趣、願意進行的活動,併為幼兒提供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的材料和環境,鼓勵幼兒探索和學習新的方式,在更高的水平上游戲並與教師互動。

孩子明明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教師卻如此“任性”可以嗎?

教師應該創造機會、提供支援,讓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

首先,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透過戶外活動、參觀考察、種植和飼養活動,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以及生長髮育、繁殖和死亡的過程。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和適宜的工具,支援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探索並感知常見物質、材料的特性和物體的結構特點。

其次,可以引導5歲以上幼兒關注和思考動植物的外部特徵、習性與生活環境對動植物生存的意義。如兔子的長耳朵具有自我保護的作用;植物種子的形狀有助於其傳播等。生活中可以引導幼兒發現帶輪子的物體方便移動,不同用途的車輛有不同的結構,等等。

孩子明明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教師卻如此“任性”可以嗎?

當然,我們還可以結合幼兒的生活需要,引導他們體會人與自然、動植物的依賴關係。如:動植物、季節變化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常見災害性天氣給人們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影響等。和幼兒一起討論常見的科技產品的用途和弊端,如:汽車等交通工具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對環境的汙染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