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長城耗費數千年,遊牧民族卻屢屢得手,長城真的有用嗎?

“不到長城非好漢”,提及巍峨的萬里長城,我們不得不對古代修築長城的百姓油然起敬,長城的修築自西周開始,斷斷續續修築了2000多年。

秦始皇統一天下,自此以後,中原在不同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浩瀚的工程,中原王朝的興衰更迭,為何長城解決不了遊牧民族的南下,非但不拆反而一直修固?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番。

修長城耗費數千年,遊牧民族卻屢屢得手,長城真的有用嗎?

先秦時期,最早的長城就已經開始修築了,最初修建長城是為了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春秋戰國時期,齊、韓、趙等諸侯國都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來保護自己。到了秦朝,隨著秦始皇的“吞六國,並天下”,為了保護和鞏固泱泱大國安危,秦始皇開始了一系列邊防守備的措施,其中的長城便是號大規模之一,蒙恬大將“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省)”,建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萬里長城”。

在當時,遊牧民族南下,往往是去的時候搶劫一遍,回來再一遍,帶不走的放火焚燒,長城在當時有一定的“監視”作用,長城一般在高山險要之地,只需要少量屯兵,觀察遊牧民族的動態,如果侵犯,在烽火臺上發放訊號,城內的百姓可以及時躲避,大量官兵也可及時到達。

但是長城起到的主要是預警作用,因為長城雖然萬里,但是駐守的官兵卻不多,即使有大量的官兵前來駐守,按點分配的話,每個據點防守的人依然少,而且如果外族集中兵力在長城的某一點進攻,也是防守不住的。

修長城耗費數千年,遊牧民族卻屢屢得手,長城真的有用嗎?

對於遊牧民族,他們南下也是迫不得已,隨水草而居的生活,固然瀟灑自由,但是冬天刺骨的寒風,食物的匱乏,也讓他們頭疼。

長城之處,一般地勢險要,拆毀長城得不償失。眾所周知,秦朝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當時的秦軍不僅不怕匈奴,反而時常打敗他們,當時修築長城也是因為不害怕他們。

此後的漢朝和唐朝,他們不斷修築長城,也憑藉著自己強大的實力壓制著這些遊牧民族。

我們今天所說的長城,主要是指明長城。但在明朝的末年,就曾讓長城“坑”了一把,明朝和後金之戰,長城上的守軍力量薄弱,皇太極每次從長城入手,幾乎都能殺到京師。從這點來看,長城在戰爭中打敗遊牧民族的作用是幾乎沒有的。

“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清代張廷玉所寫的《萬里長城萬里空,百世英雄百世夢》,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指出:國力強盛之時,並不需要長城的保護;國力衰退之時,長城也保護不了。

修長城耗費數千年,遊牧民族卻屢屢得手,長城真的有用嗎?

世代延續建長城,或許只是一個朝代的信仰。在清朝雖然有康熙的“不修邊牆”,但清長城的規模、跨度非常之大,但不同的是,這些清長城對內不對外,用來血腥鎮壓農民起義和民族起義。

如今的長城,是中國的一張名片,綿延兩千年,見證了一代王朝的興衰,自萬里長城出現的那一天起,它就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2000多年來,沒有人能割裂長城,也就沒有人分裂我們的國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