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大漢忠心耿耿,七國之亂中卻被腰斬,一代忠魂就此隕落

一日,西漢御史大夫晁錯的父親急匆匆地從老家趕到長安,劈頭蓋臉的就對晁錯訓斥道:“逆子啊,皇上剛登基讓你掌權,你卻削奪諸侯王們的領地,離間皇上與諸侯王的骨肉情分,如今惹得眾怒,簡直愚蠢至極。”

晁錯被老父一頓臭罵,心有不甘的說道:“父親大人,兒身為朝廷宰臣理應護社稷安危。如今諸侯勢重天子威輕,朝廷內虛外實本末倒置,兒既為朝臣,豈有不匡扶皇上之理。”

晁錯的父親大怒道:“吾兒糊塗啊!你要護的朝廷周全卻為何不考慮晁家老少的安危呢?你如此一意孤行,晁家離大禍臨頭也不遠了,今天老夫就與你斷羽絕鱗,免得受你禍害。”說罷就憤憤地離開晁府服毒自盡。

晁錯身居朝堂高位,晁父生活本應逍遙愜意,如今為何會極端到與晁錯斷絕父子關係並自尋短見呢?這要從晁錯的為官生涯說起。

他對大漢忠心耿耿,七國之亂中卻被腰斬,一代忠魂就此隕落

晁錯為人剛正不阿,因為學習申不害、商鞅的刑法學說而通曉典籍,在漢文帝時期,晁錯被任命為太子家令,因為晁錯能言善辯,為太子在文帝面前增彩不少,很得太子信任被太子劉啟稱為“智囊”。

晁錯很早的意識到各諸侯國的強大威脅到朝廷安危,便一連上書幾十次,向漢文帝諫言削藩。漢文帝雖然肯定了晁錯的建議,但並未採納。到了漢景帝劉啟繼位後,晁錯得到重用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劉啟經常單獨與其談論政事,接受他的主張。得到劉啟寵幸的晁錯老調重彈,再次諫言劉啟,要求削藩。

晁錯認為,齊國治下七十多個縣,楚國管轄四十多個縣,吳國擁有五十多個縣,這三個諸侯國就佔據了一半的天下。如今諸侯國各自為政,尤其是吳王劉濞的兒子曾死於劉啟之手,對朝廷頗有微詞。如今吳王劉濞私鑄錢幣、煮曬海鹽、厲兵秣馬,大有叛亂之勢,其他諸侯王也被吳王挑唆躍躍欲試,應該趁他們羽翼未豐之時將諸侯國“肢解”。

原來劉啟在做太子時因為下棋對弈的緣故,曾失手打死了吳國太子,這導致吳王劉濞對劉啟心生恨意。劉啟對晁錯擔憂吳王反叛深信不疑,於是向晁錯請教消減諸侯國領地之法。晁錯隨後擬訂了削藩方針,建議劉啟先下手為強。

他對大漢忠心耿耿,七國之亂中卻被腰斬,一代忠魂就此隕落

在晁錯的佈局下,景帝元年朝廷便以趙王劉遂觸犯法律而削減了趙國的河間郡;以膠西王劉卬賣官鬻爵而消減了膠西國的六個縣。景帝三年,又因為楚王劉戊在太后服喪期間淫亂宮女而消減了楚國的東海郡。緊接著,晁錯又打算以吳王劉濞不肯入京朝見為由,消減其豫章、會稽兩郡。

削藩自古便是棘手的事,搞不好便會引起天下大亂。劉啟將晁錯削減諸侯領地的想法公諸朝堂,讓群臣商討。對於晁錯的削藩主張,群臣大多反對,其中尤以竇嬰、袁盎為首。同時晁錯的主張引起了諸侯王們的譁然,都痛恨晁錯到極點。

也就是在這時,晁錯的父親聽說了晁錯在朝堂的作為,很是惱火擔憂,便急匆匆地趕到長安,向晁錯興師問罪。晁錯的父親明白,晁錯雖然是在為朝廷考慮,但晁錯僅憑一己之力便要與諸侯王們掰腕子,顯然是在自取滅亡,搞不好會被誅殺九族的。於是晁父在勸說晁錯無果後,選擇了服毒自殺。

晁父的擔憂很快成為了現實,朝廷消減吳國領地的想法被吳王劉濞得知,劉濞擔心朝廷想將吳國消減掉,因此暗中與趙、楚、膠西等國串聯,以清君側誅殺晁錯為由發動了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他對大漢忠心耿耿,七國之亂中卻被腰斬,一代忠魂就此隕落

七國叛軍聲勢浩大,漢景帝劉啟一時陷入慌亂。此時袁盎向劉啟上奏,說七國叛亂全是因為晁錯而起,只要斬殺晁錯,叛軍自會退去。在袁盎的勸說下,劉啟以召見晁錯為藉口,將身穿官府的晁錯誘騙至長安東市,腰斬於街頭。可憐晁錯為漢朝廷忠心耿耿,最後兩個全屍都沒落下。

晁錯死後,叛軍並沒有停止作亂,很顯然誅殺晁錯只是他們的藉口而已。面對叛軍,劉啟只得重新振作,調兵圍剿。最後在梁王劉武及周亞夫的努力下,才將七國叛亂平定。

晁錯之所以會被斬殺,是因為他過多地參與到漢庭皇族內部分化之中,就像其父親說的那樣,“朝廷安全了,晁家老少卻危險了。”有時候忠心耿耿並不能換來回報,得到的卻是背叛與屠刀。

劉啟腰斬晁錯只是向叛亂的七國諸侯“賣好”,劉啟不是不知道這種行為根本不可能阻止叛亂,他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而葬送了一位忠臣性命,這正是晁錯命運的悲哀之處。至於建議劉啟斬殺晁錯的袁盎,後來因為反對劉啟傳位給梁王劉武,而被劉武派刺客暗殺。袁盎犯了與晁錯一樣的“錯誤”,而死於非命,這或許也是對他的懲罰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