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東吳重臣卻主張投降,為何始終屹立不倒?

在中國歷史上,古人都講究“一口志氣”,也就是說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做勇敢忠貞的人,這樣才符合做臣子的身份,如果卑躬屈膝就會遭到世人恥笑。三國時期,天下群雄競相逐鹿中原謀求霸業,各種英雄人物層出不窮,雖然也有陰險或者膽小之人,但最終結果大都不會太好。不過有一人恰恰相反,他是東吳名臣,從赤壁之戰開始就主張向曹操低頭,也被周瑜等人不齒。可他並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始終被東吳重用,他就是張昭。

他是東吳重臣卻主張投降,為何始終屹立不倒?

影視劇中的張昭形象

江東名門,政治思想卻“與眾不同”

張昭出身江東名門望族,不僅祖輩在當地具有相當影響力,

他本人也德高望重。孫氏父子三人皆把他封為上賓,大小

事情都要尊重他的意見。

照理說這樣的人物應該處處為東吳著想,可他卻偏偏是個典型的“投降派”。他一生中多次主張投降曹操,最有名的有兩次,一次是公孫淵反魏時,另一次是赤壁之戰之際。

他是東吳重臣卻主張投降,為何始終屹立不倒?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轉折點

張昭的目的其實不難理解,那就是儘量讓江東避免參與到對外戰爭中。從某個角度來分析,可以把他歸結為貪生怕死之人,但是孫氏父子對他始終足夠重視並且重用就說明事實並非如此,或者說

他的優點是大於缺點的

他是東吳重臣卻主張投降,為何始終屹立不倒?

東吳實際控制區域

孫氏家族深謀遠慮,張昭自然心中有數

張昭雖然是一介書生,在東吳政權內部也擔任文官職務,

可他確是江東豪族還是這一集團的首領

,因此孫策遇襲之後只能讓他和周瑜共同輔佐孫權,畢竟孫氏想要在江東站穩腳跟,必須得到江東豪族的支援,張昭就是關鍵人物。

他是東吳重臣卻主張投降,為何始終屹立不倒?

張昭多次對孫權激烈諫言

《吳歷》:“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張昭雖然保守但也並非沒有才能,從現實來看他沒有辜負孫策的託付,

一生對孫權的輔佐都是盡心盡力

。孫權年輕時衝動易怒,張昭不僅沒有怨言而為其建言獻策,透過公孫淵反叛等事件可以看出張昭在政治上很具有前瞻性,也正是在他的名聲和威望下才確保了孫權的地位穩固。

總結

從政治決策上張昭毫無疑問是個典型的“投降派”,但是他投降的目的絕不是膽小怕死,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至少不是絕對自私的。雖然有時候判斷有失誤,卻也在情理之中。張昭一生都為東吳風險,可謂殫精竭慮,視為東吳一等一的重臣也不為過。

參考文獻:《吳歷》、《三國志》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