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姚崇要推行自已的政治綱領,首先需要在政治上進行撥亂反正。當時都有哪些亂象需要糾正呢?我舉四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有關斜封官的。斜封官就是不經過吏部,直接由皇帝批條子任命的官員。開元二年,唐玄宗的二哥申王李成義(李)拜託了玄宗一件事。李成義王府裡的錄事已經幹了很長時間了忠心耿耿,成義想把他從九品錄事提拔為八品的參軍。我們說過,玄宗有兩個哥哥、兩個弟弟。其中,大哥李成器、四弟李隆範、五弟李隆業都已多次提到,但是老二李成義我們從來沒具體講過。因為他太平凡了。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老大李成器是嫡長子,身份高貴,而老四和老五都是先天政變的功臣;只有老二,既沒有功勞,身份也一般。事實上,說他身份一般都是抬舉他了。他的出身在幾個兄弟裡是最低的。他的母親根本不是妃子,而是一個宮廷女奴,偶然被李旦臨幸,生下了他。因為母親出身過於卑微,剛出生時,奶奶武則天都不想要他。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但是,畢竟是自己的孫子,扔了又有點不忍心,所以就抱給一個名叫萬回的高僧看相。這個高僧也有一片慈悲之心,不想害這個小生命,於是說:這是西域大柳樹精,養著他對其他兄弟有好處。武則天這才把他留了下來。因為出身不高,所以成義從小沒人待見,也沒什麼追求,整天就知道花天酒地,從來沒幫過李隆基什麼忙,但是,也沒給他找過麻煩。

現在二哥難得開口,玄宗覺得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就答應了。既然皇帝答應了,那就等著宰相簽署命令吧。可是我們前面講過,姚崇當宰相之前,給玄宗提的要求之一就是杜絕斜封官。沒想到,當時玄宗答應得挺好,現在又變卦了。姚崇豈能接受皇帝這麼言行不一!就問玄宗:您還記得答應過我整頓吏治,不再搞什麼斜封官嗎?臣覺得錄用官僚的事情,就應該歸吏部掌管,皇帝不要隨便插手。如果皇帝不愛惜官職,整天拿來安排這些親朋故舊,那朝廷也就沒有什麼綱紀可言了。這不又走回到前幾年吏治敗壞的老路上了嗎?一席話說得玄宗很慚愧,只好回絕了二哥。連親生的二哥都沒討下這個面子,從這以後,皇親國威親朋故舊也就都死了心,誰也不敢再到玄宗這兒走後門了。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整頓外戚的。外成是皇權的伴生物,仗著宮裡頭的裙帶關係在外為非作歹,歷朝歷代都不少見。特別是玄宗之前政壇女強人層出不窮,外戚也就更加器張。習慣成自然,到玄宗當政,外戚還是不知收斂。開元四年(716)初,玄宗的連襟,即玄宗王皇后的妹夫尚衣奉御長孫所因為一點點小事,跟御史大夫李傑鬧彆扭了。本來,同事之間意見不一致是常有的事,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可是,平時驕橫慣了的長孫聽不願意吃虧,下決心定要教訓教訓李傑。他約了自己的妹夫楊仙玉,躲在李傑下班必經的一條小巷子裡,等李傑過來,兩人劈頭蓋臉一頓打,把李傑打得鼻青臉腫,衣服更是撕得亂七八槽。別看李傑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但是性格剛強,不信邪。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於是第二天一大早,李傑便帶著累累的傷痕,穿著破破爛爛的朝服就給玄宗上表了,說:昨天,座下的連襟以及連襟的妹夫,把我打了。人之髮膚,受之父母,我吃點皮肉之苦,這是侮辱我個人,侮辱我們家,這我還能忍。但是,長孫聽盺他們把我的官服都扯壞了,這就不是侮辱我個人,而是侮辱國家了,陛下看著辦吧。玄宗整天講要抑制外成,一看親成這麼不給他作臉,勃然大怒,當即命今在朝堂之上杖殺長孫昕和楊仙玉,給百官謝耶!杖殺外戚還不算,唐玄宗還親自給李傑賠禮道款,說:我的親成,我沒管東好,讓你受委屈了,就算在朝堂之上把他們打死,其實也不足以安慰你。請你以後繼續保持這種嫉惡如仇的優良作風,和黑惡勢力鬥爭到底。一看玄宗態度這麼嚴厲,親成們一時間噤若寒蟬,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了。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第三個例子是關於中央官和地方官互相流動的。唐朝長久以來一直存在重視中央官、輕視地方官的現象,特別是中宗和睿宗時期,因為中央政治鬥爭頻繁,所以這個向題就更嚴重了。任職地方的要麼是政治鬥爭的失敗者,要麼就是無能鼠輩,所以,地方官普遍素質不高玄宗即位以前,曾經在潞州待過,他知道地方官對於一方百姓來說,不僅意味著民之父母,也代表著中央的形象。那麼,怎麼才能改變地方官素質低下的狀況呢?

開元二年(714),玄宗頒下制書:“選京官有才識者除都督、剩史,都督、刺史有政返者除京官,使出入常均,永為恆式。”也就是說在京官內選擇博學通識、實際工作能力強的人,任職地方,授予都督、刺史之職;同樣,在地方官中選擇眼界開、政績突出的,升任京官建立地方官和京官互相調動的固定制度。這個制書一頒行,好多能力不錯的京官就任職地方了。當時有一個尚書右丞叫做倪若水,進士出身,為政有德,就因為這道制書被外派到了汴州(今開封)擔任刺史。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本來,尚書右丞是四品官,而汴州刺史是三品官,算是升職了。但是,人們重京官、輕外官的觀念很難改變啊,所以倪若水還是阿陽不樂。正好,就在他當汴州刺史的時候,有一個叫班景倩的地方官也因為這道語令,從揚州調到中央擔任大理少卿。路過汴州,倪若水給他餞行,羨慕得眼睛都紅了。喝完送別酒後,眼看著班景情的馬絕塵而去,倪若水站在灰塵之中,一動不動,眼睛都直了。他對手下人說:“班生此去,何異登仙!”手下人勸他說:人走遠了這裡灰塵大,咱們回吧。

倪若水還是捨不得走,說:這哪裡是灰塵,分明是仙塵嘛!讓我再沾沾仙氣吧。有人可能會說,倪若水既然這麼不願意當地方官,勉強去了,能當好嗎?現在有一句話說得有道理優秀是有習慣性的,別看倪若水不願意當地方官,但是他的才能還是有的,而且,為了早一點回到中央,他工作格外賣力,任職期間政績突出,後來果然又回到中央任職了。就是這種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官員流動制度,不僅提高了地方官員的素質,也增加了中央官員的閱歷和經驗,這不是雙贏嗎?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第四個例子是關於諫諍制度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凡是好皇帝,都知道“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唐太宗以人為鏡,善於納諫,不是被傳為千古佳話了嗎?但是,從高宗時代開始,因為政局動盪等原因,諫諍制度就逐漸被破壞了。特別是中宗、睿宗兩朝,更是聽不進不同意見。所以,姚崇在他的“十事要說”裡オ特別間了一句:“臣請凡在臣子,皆得觸龍鱗、犯忌諱,可乎?”玄宗當時也滿口答應。那麼,唐玄宗的承諾到底能不能兌現呢?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事實證明,唐玄宗還真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我們說過,玄宗的母親竇德妃是被武則天殺害的。現在兒子當了皇帝,母親卻屍骨無存,這是多麼令人心酸的一件事。怎麼表達孝心呢?玄宗沒別的辦法,就想在埋葬母親的洛陽靖陵前立一塊碑。本來,這也不是什麼大事,對國家影響也不大。可是,當時的汝州刺史韋湊上表進諫說:“自古園陵無建碑之禮,又時正早儉,不可興功。”樹碑既不符合禮法,又給財政增加負擔。

唐玄宗一聽,有道理,馬上就停建了。其實,我們也知道,韋湊這次進諫,不是什麼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就算玄宗以孝道的名義加以拒絕,也不為過。但是,玄宗為什麼還立刻接受呢?這和古人千金買馬骨是一個道理,玄宗真正想表達的是一個態度:連這樣的意見我都能接受,那還有什麼意見是我不能接受的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