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花會|《詩經》裡的那一株“芣苢”原來就是車前草

趕花會|《詩經》裡的那一株“芣苢”原來就是車前草

○楊慶珍

月前,我認識的一位農場負責人組織了一場親子活動:尋野菜、挖野菜、吃野菜。沒料到擁躉眾多,很多家長紛紛帶著小孩前來體驗,農場裡熱鬧得很,到處歡聲笑語。“媽媽,這是什麼草?”“我認識那個,狗尾巴草!”“快來啊,這裡好多車前草!”

看著孩子們活蹦亂跳的身影,我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及童年山野裡溝埂渠窪上遍地生長的車前草。每年開春,在最先貼地生長出來的野草野菜中,有一種葉片肥碩厚實、呈卵圓形、有深弧形葉脈的草,它就是車前草。打豬草的時候,這是被經常割到背篼裡的植物。它踏踏實實長在田間地頭,老實巴交得讓人漠視,且生命力極強,哪怕被人畜踩踏過、被車輪碾壓過,也很快挺直泥汙的腰身,又發展成蓬勃的一大片,用我媽的話說,這草“賤得很”。

我媽喊車前草是“牛舌頭”,大概是因其葉片似牛舌一般闊大吧,她說這草好,豬吃了可以清熱解毒。在我記憶裡,每年立夏過後,奶奶會把車前草連根帶葉採集一些,洗淨曬乾,跟艾蒿、夏枯草等一起掛在牆壁上。家裡誰有個頭疼腦熱,抓一把煮成水,黑黢黢的一碗,很苦,但喝了似乎病就好了。

車前草是可以食用的,但以前除了荒年,人們一般不把車前草當菜吃。所以多年過去,我從未品嚐過它的鮮味。今年春天,在一個農家樂裡,我們幾個女人採摘了一大捧車前草,一再央求,老闆才答應下廚,給我們做成一盤涼拌菜。他說,現在吃有點老了,澀口,才發芽的車前草鮮嫩,味道好些。他又介紹了做法,很簡單,洗乾淨放入沸水中焯一下,出鍋,控去水分,涼拌裝盤。我夾了一筷子,口感的確不咋樣,略苦、微澀,葉片也老了,纖維多。

童年時再熟悉不過的車前草,闊別多年,後來在讀《詩經》時不期而遇。讀到《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採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看底下的註釋,我大吃一驚,原來芣苢就是車前草,想不到車前草還有這樣文雅的名字:芣苢(也作芣苡,fú yǐ)。原來,兩三千年的古人,已經與它有過親密接觸了。話說回來,“芣苢”這名字真是好,一念便覺古意盎然,好似有草木馨香陣陣襲來,綠幽幽的,汁液充沛。這草字頭的兩個字,一看就生機勃勃。我突然想,倘若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就叫她芣,小女兒稱她苢。誰都知道,我家兩個女兒叫芣苢,正當年華,青蔥可愛。

《詩經》以降,不少文人持續地關注過車前草。唐代韓愈在《遊城南·題於賓客莊》詩中吟道:“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馬蹄無入朱門跡,縱使春歸可得知。”鋪陳的是一個晚春中的寂靜庭院。詩裡的車前草,從田埂邊的野草躍升為點綴隱士家園的一抹蒼綠,沾了雅氣和靜氣,鬱郁乎文哉。近代,汪曾祺也曾把目光鎖定於車前子。在《草木春秋》中汪老寫道:“車前子的樣子很有趣。葉貼地而長,近卵形,有長柄。在自由伸向四面的葉叢中央抽出細長的花梗,頂端有穗形花序,直立著。穗不多,少的只有一穗。畫家常畫之為點綴。動畫片中好像少不了它。不知道為什麼,這東西有一種童話情趣。”

考據一下,車前子的名字如何得來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五·車前》記載道:“因生長在車前路旁,故名。”此外,還記錄了它的如下資訊:車前科多年生草本,葉子長卵形,夏天開花,淡綠色,果實紡錘形。葉子和種子可以入藥,有利尿、鎮咳、止瀉等作用。汪曾祺講過一個好玩的故事,說的是某地一位唱老生的演員,很有名氣,下鄉鎮演出,卻不受農民的歡迎。於是送其雅號“車前草”。什麼意思呢?可以利水通淋,利小便。意思是說,他一開唱,場下的觀眾便紛紛退場小便去了。忽然想起,有個蘇州才子顧盼,他的筆名就叫車前子,詩棋書畫樣樣都能,我尤喜讀他的詩文,乾淨利落,有古意。但不知他為何以這一味中藥為筆名,或許,他就是《詩經》裡的那一株“芣苢”吧。車前子的文字是簡靜的,運筆恣肆,自在跳脫,就像一株株車前草,時時招展著綠色,它們就是田野裡的一面面旗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