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到底是什麼,我們的信仰早已不是天

文化是人類的生存方式。人類早期文化都起源於原始宗教或巫術,後來卻分途而進。從大類上分,人類有三大文化體系:一是東方中國文化,二是印度文化,三是西方文化。只有中國文化世俗化程度最深,與現實生活結合最緊密。

而中國的文化信仰,有宗教信仰,生活信仰,宗親信仰等,今天我們來大致談一下信仰到底是什麼

信仰到底是什麼,我們的信仰早已不是天

古代中國人生息於黃河中上游,飽受西北寒風的吹打和黃河氾濫的肆虐,生存環境向來苦澀。先民需經年累月艱辛勞作,少有閒暇馳思身外。可以說,“古代中國人的思想眼光,從未超過現實的地上生活,而夢想什麼未來的天國。”(常燕生《中國民族怎樣生存到現在》)先哲們少談或不語虛無飄渺的“怪力亂神”。《論語·先進第十一》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的意思是說連人事都未弄好,還講什麼鬼事;生都沒搞明白,幹嘛去想死的事情?可見,中國傳統文化中飽含實用理性,或者說持看重此世的世界觀。

信仰到底是什麼,我們的信仰早已不是天

但是,中國文化中並非就沒有宗教。除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以道為信仰的道教外,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都是外來教,經中國化後形成了所謂的儒釋道三教合一。其實,在百姓生活中,廣泛存在著多元且浮淺的崇拜,如供祭黃帝、關公、觀音等,這些都與人事有關(如關公招財、觀音送子),可視作無儀軌的泛民間宗教。但真正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影響人們存在形態的卻是一些世俗半世俗的信仰:

信仰天尊人崇。

上古時,最早崇拜大神上帝的商人侵入已有天崇拜的夏民族,兩者疊加形成了“天”信仰。後經春秋時占星術衍化,發展出天人感應。

一是尊天。

《論語·八佾第三》中,孔子答王孫賈問祭時說:“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意思是,如果得罪了天,你就啥也別巴結了!祭天是最古老最莊重的祭祀。“天”崇拜後來衍化融合了人間的“理”,俗話說的“天理難容”就是這個意思。

二是崇人。

人是萬物之靈、世事之主。《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記載:“秋七月,有神降於莘。”惠王問此,內史曰:“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這是在告訴國君,要以民為貴,聽取人民的意見。

三是天人感應。

《易經》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墨子》也說:“愛人利人者,天必福之。”西漢大儒董仲舒最終完善了天人感應說,核心是人事會感天。人們現今還說“人在做天在看”,以警人從德向善。

信仰到底是什麼,我們的信仰早已不是天

說到宗親信仰,中國人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是那些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寶貴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先賢。姓氏文化實際上是華夏兒女的奮鬥史和發展史,每一個姓氏的傳承都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

信仰到底是什麼,我們的信仰早已不是天

傳統的宗族具有組織、協調、教育和文化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一種以家庭為主、族群為輔的方式,以族規、族約、族歌、祖訓等傳統宗族資料為基礎,以道德人倫為核心,對廣大族眾進行教育的功能。

在中國,農村社群的道德教育歷來是由家族來完成的,宗族有自己的傳統資料,也是歷代封建統治者用以維護其鄉間社會秩序的思想基礎。雖然,傳統宗族資料中的封建等級觀念和道德倫常色彩很濃,卻也不乏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精華,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母,能待妻妾,能教子弟”、“心要平恕,毋懷險譎;事貴含忍,毋輕鬥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從、長惠幼順,勤儉以守家業,謙和以處鄉里”等,這些至今仍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道德教育資源。

宗族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宗族文化所形成的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尊師愛生、愛家愛鄉、尋根拜祖、葉落歸根、追遠報助合作、人與人和諧相處,把自然看成人類的恩人和朋友等傳統,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祠堂的修建是宗族復興的又一重要標誌。祠堂是宗族的標誌,自然受到宗族的重視。近代各地宗族的祠堂建築形式各異,但都體現了禮儀和尊嚴。主要包括供奉祖先神位的龕室、集聚族眾祭祀開會的大廳、接待賓朋、舉辦各種培訓輔導班的兩廂和迴廊。祠堂的規制視家族人口的眾寡和族產的多少而定,因此,宗族規模愈大,祠堂規模也愈大。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文化思想,要求每一個人提高自身修養,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區,最後使全國安寧。西漢·戴聖《禮記·大學》:指出“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物格而後知至的解釋為透過降低自己的慾望,減少自己的貪念,來讓自己頭腦清醒。正念分明後就要努力在待人處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誠二字,努力斷惡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養就起來了,有智慧了。這時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經營好了。家庭是國家的縮影,把自己家庭的經營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一個能把自己國家治理好的人,那麼他(她)也一定能讓世界充滿和諧,天下太平。

信仰到底是什麼,我們的信仰早已不是天

而考察美國的建國史和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基督教的觸角已經延伸到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國民主的基石——《五月花號公約》記載著,要以上帝的名義繼續清教實驗,來完成上帝的事業;短短的美國獨立宣言中竟有四次提到上帝,如果刪去“上帝”二字,獨立宣言的精神就無法理解。

基督教文化是美國的主流文化,深層次的基督教主流文化,猶如一棵大樹的根系,不斷地為大樹枝幹提供著養份,只有認識了這個根系,你才能真正瞭解美國社會成功的真諦。美國社會的民主、法制、自由等許多思想都根源於《聖經》的教義,具有宗教基礎。

受基督教的影響,基督教主流文化的精髓在於其平等觀與博愛觀。基督教宣揚平等、饒恕,與博愛,愛所有人,愛人如己,以至於愛我們的敵人。這是形成西方社會民主、自由風尚的思想基礎。

這條修進路徑就是相信自己,信仰人間道德力量,而非依託於外在人格神的力量。梁漱溟說:“中國自有孔子以來,便受其影響,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他有一種精神,為宗教所不能,這就是他相信人都有理性,而完全信賴人類自己。”

信仰由個人影響到家,由家放大到國,就是所有中華兒女都信仰民族的未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