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這樣來的

追逐生活美好,開拓人生邊界,有趣有情有愛,心之品願與你分享所有真正的好東西。

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

中國媽媽們最在乎三點:

1、自己的孩子要實現自己沒實現的夢。

2、自己的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3、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別人的孩子好。

而這其實是在左右孩子,而非真正的“教育”。

絕大多數媽媽們,都懷著這樣的信念:孩子是白板一塊,只要我悉心“培養教育“,孩子就會成為我希望“好孩子”。

但可惜,這種觀念本身並不正確。

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這樣來的

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在他的著作《白板》中,揭示了三條法則:

人類所有的行為都是可遺傳的;

家庭環境的作用要遠小於基因的作用;

在人類複雜的行為特徵方面,相當一部分比例的變異不能用基因或家庭作用來解釋。

如此說來,特定的家庭成長環境對一個人的智力與個性發展沒有“系統性”的影響;

而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多的體現在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方式上,互動方式構建了獨特的人際關係,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學習與成長,但這不是父母單方面的”修正“或者”改造“孩子。

孩子不是白板,不是任父母與環境塗抹的畫紙,孩子是具備天性與智力的。必須順從這種先天的心智慧力,去幫助孩子發展,而非強行“糾正”,導致孩子一生處於“錯位”與“糾結”之中。

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這樣來的

所以,可以說這麼一句話:

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觀察後協助出來的

那麼在這個方式之下,如何才能幫助孩子成為ta自己呢?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最大的失敗就是:

自己都把握不好自己的人生航向,總試圖去糾正孩子的人生航向;

其實,你如果能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你的孩子也會的。

言傳,不如身教~

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這樣來的

當然, 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還需要:

特定階段,做特定的安排

親身示範,不做過多指導,並非放任自流,不加干預,偷懶式教育,而是在特定的階段,做特定的事情。

比如,小學階段,就應該引導其重視讀寫的練習;在高中階段,就應該引導其重視分數;孩子未成年的時候,不給一個階段性目標,等於剝奪了孩子特定的成長機遇。

一棵樹,小的時候應該去修剪, 當它可以抗風雨的時候,給他必要的養分就夠了。

到了成年階段,該放手一定要放手,因為每個孩子來到世界上都肯定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渴望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過足夠的愛與尊重,就可能會變得敏感;

如果孩子在一生中沒有自己的自由、快樂和追求,很難擁有熟自信的個性。

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這樣來的

記錄孩子的成長過程。

還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很多具體的挑戰,以及無數種可能的選擇,其實每個孩子天然就有好奇心與旺盛的精力去面對挑戰,果斷做出自己的選擇,但是人有兩個缺點,一個是記憶容易模糊;二是容易被周圍的質疑與抱怨所動搖。

成長的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你的孩子看到自己曾從弱不禁風走向獨立強大,曾義無反顧執著向前行,曾無比驕傲的完成了冒險壯舉,曾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世界的廣闊,曾極其專注的實現了小小的願望,曾享受家人無比珍貴的愛,曾那樣快樂與幸福,對未知充滿好奇與期待。。。

記錄孩子的成長,讓ta自己激勵自己,感動自己,看到真實的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擁有明媚的成長心態。

而心之品照片書“滾滾紅塵中我會一直陪你”系列,就是贈與孩子的未來禮物,讓未來在腳下延伸,讓家人的愛,觸手可及。

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這樣來的

好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這樣來的

我們是一群致力於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捕捉這世界明媚陽光的人,很樂於與相同特質的你,攜手並行,一起交流探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