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在我國眾多少數民族中白族的存在感相對而言比較低。甚至有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我國境內居然還有一個叫白族的少數民族。生活在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的白族人,不僅與蒼山洱海日夜為伴,而且每天都會受到風花雪月的心靈感召。

白族目前的主要聚居地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但是貴州、湖南等省也有少量族人分佈。白族有本民族語言但自古以來,卻一直都在使用漢文與漢語傳承民族文化。白族以蒼山洱海為中心不斷繁衍,從先秦時期至今日已經有大約3000多年的民族發展史。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蒼山洱海作為白族的發育核心,不僅可以給世人帶來美的感受,而且也孕育出了白族的各種文化習俗。大理白族自治州由於環境優雅、四季如春;再加上經濟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同時,也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宜居地區,所以又有“東方瑞士”的美稱。

以白族聚居地為中心點向西邊遠眺,可以發現氣勢磅礴的蒼山十九峰。山頂終年積雪不化、山腰彩雲橫亙彷彿玉帶一般。東側則是波光粼粼的二百里洱海,當白帆掩映著夕陽之時點點漁火,總會給人一種溫馨而又愉悅的感覺。

明代白族詩人李元陽在面對大力蒼山時,也不禁發出:“日麗蒼山雪,瑤臺十九峰”的感嘆。《漢書》中也曾對蒼山如是說:“邪龍雲南,其山如扶風太乙,上有馮河,周圍萬步,五月積雪皓然”。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大理白族在這種山清水秀、風花雪月的環境中,怎能不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民族風采呢!白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就世代居住在此地,並且隨著歷朝歷代發展而不斷日新月異。要想探究白族獨特文化習俗成因,首先就應該去了解白族祖先的發源歷史。

世居蒼山洱海畔的白族歷史起源

一、白族起源於先秦時期

任何一個民族都不會憑空出現在世界上,要想形成民族除了應該具備悠久的歷史之外,還要擁有獨具民族特色的整體認知感。筆者認為民族形成需要具備幾個必要因素,地域、氣候、語言、飲食以及共同意識,這幾個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據歷史記載白族起源於先秦時期,相信對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應該知道。所謂“先秦時期”主要是指,春秋戰國、周代、商朝、夏朝,如果再向上推演就到了遠古時期的堯舜禹,甚至“中華三祖”黃帝、炎帝、蚩尤時期。

如果再具體一點就是指商周後期到秦朝之前,從這個推斷可以得知白族至少已經存在了3600多年。在這長達幾千年的歷史變幻中,白族先民的形成主要歷經了土著、遷徙等民族形成歷史。關於白族的起源相對來說比較單一,亦或是民族屬性比較純正。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二、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體

從歷史角度來分析白族起源,可以得知這個民族的起源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最早的白族先民就是在蒼山洱海,世代居住繁衍不息的土著昆明人與河蠻人。但是在歷史不斷變遷過程中又融入了,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

也就是說土著昆明人、河蠻人,以及由青藏高原南下的羌、氐,是組成白族的主體民族結構。後期在戰亂、災荒等歷史因素影響之下,而不斷融入的部分叟人、巂人、爨人;以及僰人、哀牢人、滇人、漢人等,使得白族成為了一個民族共同體。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白族在36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拓土、商貿、屯墾、駐邊等歷史原因,才逐步形成現代白族的基本雛形。也就是說白族是徹頭徹尾的融合民族,作為多民族、多種姓的民族共同體,從先秦時期一直延續至今。

三、南詔時期

南詔是古代社會雲南地區的一個王國,大約崛起於公元八世紀左右。當時正處於唐玄宗開元盛世時期,這個少數民族政權是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建立。事實上在隋末唐初之際洱海地區,除了南詔之外還有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這六個由實力較強的小國被被稱為“六詔”,但是在公元738年南詔亦稱蒙舍詔建立之後,在大唐王朝的鼎力支援下後征服其他五詔。在統一洱海地區之後成為雲南地區,實力最強的少數民族政權,南詔首領皮羅閣向唐稱臣並納貢。

這其實就是白族在隋唐時期的歷史起源,由於當時白族大量聚居於蒼山洱海地區。並且在唐朝的支援之下建立了南詔,這其實也是白族歷史發展中最輝煌的時代。但是在唐朝覆亡之後的宋元時代,白族卻彷彿消失一般沉寂於世。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事實上白族被正式確認是從明朝建立開始,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之後,曾在白族聚居地設立雲南提刑按察使司。至此白族的歷史開始被記錄於明史之中,並且曾出現過漢族大量遷入雲南的人口遷徙運動,從此之後白族開始進入快速漢化階段。

白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其實都與其民族屬性息息相關。白族作為洱海地區最大的民族共同體,由分裂到統一再到不斷被漢族同化,這個過程其實也是白族發展歷程中,必須要經歷的歷史階段與發展規律。

同時,白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其實也為其民族文化習俗打下了重要基礎。據史料記載白族不僅有較為完整的語言、文字體系,同時,也有獨一無二的民族服飾與宗教信仰。在文學、天文、建築、雕刻、繪畫領域,也都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白族的文化習俗

白族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的不同階段,都有比較獨特的民族名稱。當然這些族稱有自稱也有中原大國賜稱,“白子”、“白尼”、“白夥”等都為白族自稱。翻譯成漢語就是“白人”的意思,實際上不同民族對白族的稱呼算起來高達60多種。

白族人有一套比較完整的民族體系,就像他們的族稱為白族一樣。白族人的服飾文化也都以白色為主色調,無論男女老少都以穿白衣為榮,這其實也是白族崇尚白色系的一個關鍵因素。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一、白族服飾習俗

在外界人的眼中白族人是一個,喜歡穿白色衣服的民族。這些聚居於蒼山下洱海地區的白族人,實際上從古至今都一直保持著本民族鮮明的傳統特點。在生活習俗和服飾等方面,無論男女都特別喜歡穿白色衣服。

1.白族女性服飾

白族女性由於膚色白嫩、容貌姣好,所以一直以來都享有“金花”的美譽。白族女性的服飾相比較於其他民族來講,在顏色方面不僅特別豔麗而且還豐富多彩。多數情況下白族女性都喜歡穿白色襯底的衣服,然後外穿紅坎肩或淺藍色上衣配絲絨黑坎肩。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按照白族人的習俗女性上衣多為右衽,然後在衣釦結紐處掛幾縷銀飾。腰部一般都會系繡花飄帶,上面繡上蝴蝶、蜜蜂等靈動多姿的圖案。下身喜歡穿藍色肥大、飄逸的褲子,鞋子則多為繡花“白節鞋”。

白族女性對首飾的鐘愛絕不亞於苗族和壯族,無論已婚還是未婚女性都喜歡佩戴紐絲銀鐲、戒指。同時,她們也特別喜歡佩戴飾代,“風花雪月”就是大理白族女性的重要標誌。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身穿民族服飾,以及佩戴頭飾的白族女性一定非常美豔。

白族女系的髮式分已婚與未婚兩類,已婚女性基本上都以髮髻為主;而未婚少女則垂辮或盤辮於頂。不同地區的白族女性對髮式的要求也不一樣,劍川年輕女子喜戴小帽或“魚尾帽”,而洱源西山白族婦女則束髮於頭頂。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2.白族男性服飾

生活在大理地區的白族男性平時喜歡穿白色對襟上衣,然後在上衣外面套一層黑色領褂。下身則穿著比較有特色的寬桶褲,頭上則纏白色或藍色包頭。有很多比較時尚的白族男性還會佩戴繡有美麗圖案的掛包。

分佈於其他地區的白族男子則穿大襟短上衣,頭戴瓜皮帽、外套羊皮領褂。這種裝飾雖然看起來有一點不太尋常,但是卻可以彰顯出白族男性的敦厚英俊與灑脫大方。

總而言之白族男女服飾因地域不同而略有差異。

二、白族特色飲食習俗

每個民族的發展基礎都與人飲食密切相關,生活在蒼山洱海地區的大理白族人,更是對日常飲食傾注了大量心血。白族飲食習俗中的最大特色就是“應景”, 他們在一年四季都會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美食。

比如,在春季來臨之時會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這三種特色食物不僅味道迷人,而且也會給人留下一種無法割捨之感。三月節吃蒸糕和涼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炸酥肉等。尤其是在端午節的時候也會和漢族人一樣,端午節吃粽子飲雄黃酒。

實際上白族地區的特色美食還有很多,台州人的日常主食有白餅、醉餅、陳谷摻新米飯。菜餚則有新豆、嫩瓜羊肚菌、煎魚包肉;以及令人垂涎三尺的肥羊、炒羊粒、羊肉湯等。很多人去過雲南的人都會對這些食物讚不絕口,既純正自然又獨具民族風情。

世居雲南大理的白族人,他們的祖先源於何處?有哪些特色習俗?

事實上白族在重大節日時還要舉辦宴會,“喜州土八碗”就是宴會時的主角。這種美食其實與“滿族八大碗”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八碗”菜餚中最令人期待的就是,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這道菜不僅口感軟糯而且味道也絕佳。

白族的特色飲食習俗,其實與其在歷史中不同階段的發展經歷有很大關係。白族世代居住在蒼山洱海地區,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就是白族飲食的根源。再加上多民族融合之後對白族,飲食習俗也具有一定促進作用。

三、古詩中的白族風情

明代詩人楊慎創作的《漁家傲·滇南月節詞》,其實就從全方位對白族習俗與美景,做出了詳細的描述與無盡的讚美。“正月滇南春色早,山茶樹樹齊開了,豔李夭桃都壓倒,妝點好,園林處處紅雲島”。

“彩架鞦韆騎巷笊,冰絲寶料銀小,誤馬隨車天欲曉。燈月皎,潔雞三唱星迴卯。二月滇南春讌婉,美人來去春江暖,碧玉泉頭無近遠,香徑軟,遊絲搖曳楊花轉。沽酒寶釵銀釧滿,尋芳爭佔新亭館,棗下豔詞歌纂纂,春日短,溫柔鄉里歸來晚”。

這首詩歌一共有32句從頭至尾,都在描寫白族的風土人情。筆者截取了16句最具代表性的詩句,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能夠透過詩句,去真真切切的感受白族的風俗習慣。雖然詩句有限但是白族的歷史與文化習俗,卻正在無限的延展與流傳。

結 語

白族作為一個掩映在蒼山洱海之間的少數民族,雖然曾經在歷史上的存在感比較弱。但是在現代社會卻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民族,這主要是因為大理的蒼山洱海,已經成為了十分重要的旅遊勝地。

來自各地的遊客每年都會蜂擁而至,目的就是為了觀賞“風花雪月”的美景,以及感受一下當地的民風民俗。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生活在大理自治州的白族人,不僅是白族幾千年文化習俗的傳承人,而且也是現代白族習俗繼續發展的奠基人。

白族的文化習俗與歷史神韻,從先秦時期一直流淌至今,就足以說明白族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雖然白族在明朝時期才得到確認,並且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與漢族融合,但是白族依然保留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

【參考文獻】

《淺談雲南白族食花習俗》

《白族喪葬習俗中的死亡觀探析》

《大理白族婚喪習俗變遷及其倫理觀察》

《多元文化互動語境下的大理白族傳統習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