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梯田那麼美,是怎麼形成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縣東南部的和平鄉境內,有一個規模宏大的梯田群,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到山頂,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行雲流水,其身形瀟灑柔暢,其體量磅礴壯觀。遠觀山勢之行雲流水,好像一條條臥龍的脊背,這就是龍脊梯田。

龍脊梯田距龍勝縣城27公里,距桂林市區80公里,景區面積共66平方公里。在南方,梯田並不稀奇,可是像龍脊梯田這麼大規模的,實屬罕見。龍脊梯田始建於元朝,完工於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曆史。

龍脊,在千層萬級的阡陌上盤旋,或嫵媚、或瀟灑。探尋這個曲線世界的奧秘,你會發現正是風雲拂過了時光的河。

龍脊梯田那麼美,是怎麼形成的?

梯田的出現與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是密不可分的。一般來說,梯田在我國主要分佈於南方丘陵區,屬於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簡單來說,雨水多、山多的地區才多見梯田。

穿越歲月,龍脊梯田是風雨雕刻而成的“天梯”。龍脊梯田的形成既有氣候因素,也有地理條件。南方的梯田多種水稻,無水就不成為梯田。一方面,龍脊梯田降水量大。當地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降雨量1650毫米。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5。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7。1℃,最低溫度-6℃,總積溫3198℃,平均無霜期290天。另一方面,山區獨特的小氣候也發揮了關鍵作用。海拔落差造成了突出的立體氣候。山腳或低山區的較高氣溫將河水、渓流等水系大幅度蒸發。大量水蒸氣隨著熱氣團層層上升,在高山區受到冷氣團的壓迫和冷卻,形成了終年繚繞的雲霧,經再度冷卻凝聚成雨水,降落在高海拔山區的樹林中,被樹木吸收貯存,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式沿山坡流至山腳,為梯田的灌溉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水源條件,千層萬級的梯田也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活水。

龍脊梯田那麼美,是怎麼形成的?

龍脊梯田

從地形地貌來看,高山深谷為梯田的開墾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龍脊梯田所在的和平鄉,屬於南嶺山地的越城嶺,山嶺綿延,層巒疊嶂,氣勢雄渾。當地海拔800米到1500米的山地較多。梯田坐落於海拔高低不等的山嶺裡,最高處的梯田海拔1180米,最低處僅380米,垂直落差達800米。

當地群眾巧妙利用氣候因素建設梯田。他們修建梯田時往往選擇較緩的向陽坡地,砍去林木,焚燒荒草,墾出旱地,引來森林中的山泉水,灌溉田地,使其變為水田。開挖梯田一般選擇在冬末春初,此時氣候涼爽、土質乾燥,宜於勞作。龍脊梯田大多分佈在下半山,這是因為下半山區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光照時間長、適宜作物生長。龍脊梯田還呈現梯田和森林交錯佈局的現象,在一段較長的梯田下方,往往會出現一片森林,這樣的佈局很好地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當地群眾在坡度較陡的地方種植樹木,涵養水土。

有人將梯田與長城相比,說它們同是人造奇蹟。但不同的是,長城是古代統治者強迫老百姓修築的,梯田則是群眾自發修築,一切順其自然,體現的是和諧的人地關係。

在龍脊梯田,俯下身,掬一汪流水,聆聽人與自然的對話。生活在龍脊上的壯族、瑤族、苗族等各族群眾在遷入當地的三四百年間,不僅繼承了歷史悠久的稻作文化傳統,而且在處理與龍脊山地環境關係的過程中形成了本地獨特的生態理念。當地的民居一般都在山腰處,從氣候條件來看,此地段冬暖夏涼、氣候溫和、適宜居住。從防災減災的角度出發,此處緊鄰高山森林,有利於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不易發生泥石流等災害,既可以就地取材,採集木材和薪炭,也便於村民保護和管理樹木。從水資源使用方面來分析,此處生活用水使用的是經森林淨化後的地表徑流。這些徑流經過村寨時,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肥,增加土壤有機質,避免梯田用水和村寨生活用水的衝突。

龍脊梯田那麼美,是怎麼形成的?

龍脊梯田

筆者曾數次來到龍脊梯田,領略過這裡的季節變幻。春風拂面之時,水滿田疇,如面面銀鏡;夏日朗朗之際,佳禾吐翠,似排排綠浪;秋高氣爽之時,稻穗彎腰,像累累金鍊;冬雪飄灑之際,銀裝素裹,若串串白玉。四季景色固然不同,更為難得的是一日之內也有不同景緻可賞。天氣陰晴變幻不定,雲霞嵐氣聚散之間,梯田也會慵懶地呈現出不同的神韻和情致。

梯田美,人更美。山巒起伏裡、河谷幽深處,生活著苗族、瑤族、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除了令人神往的美麗奇特的自然風光外,還有著濃郁純樸的民俗民情,吸引著世人的目光。在錯落有致的梯田間,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在炊煙裊裊的山寨裡,偶見瑤女壯妹身背竹簍,款款而行;在流泉飛瀑下,溪水潺潺中,時有紅瑤婦女洗梳長髮,玩水嬉戲,不時飄來幾縷悠揚純樸的山歌聲,令人陶醉其間,流連忘返……

漫步在曲折的梯田中,有著原始的純真,有著自然的呼吸。依在古老的村寨,看龍脊之上彩虹舞動。那些被風雨雕刻的阡陌,被時光浸潤的吊腳樓在靜靜地訴說著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的史詩和歌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