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徒授受的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

英國的傳統學徒制的產生以及沒落是一種技術傳承的轉變。學徒制是在世紀的城市的興起以及手工行會的發展中產生。但是隨著傳統行會的衰落以及工業革命的進行,傳統的學徒制遭到毀滅性的衝擊,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師徒授受的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

城市的興起以及手工行會的出現催生著學徒制的誕生,封建莊園的逃亡農奴成為主要的學徒來源。

中世紀的城市是商業以及手工業的聚集地,在城市這塊土壤上面孕育出了行會學

徒制。城市在社會中承擔著提供公共服務的職能,這一職能主要是透過手工業以及手工業的發展而形成的商業職能來實現的。

手工業是促使城市產生的基礎,與傳統農業相比,手工業具有鮮明的進步性。

手工業不像農業單一的生產方式,對於技術要求很高,需要一種有一種技術的傳承。其次,手工業生產需要對行業進行劃分,因為手工業會有不同的工種,同時掌握幾種工種技能的人在中世紀不繫統的教學是很稀缺的。

而農業上大都是大家在一塊地上勞作,不需要進行行業的劃分。手工業與農業相比生產空間相對狹小,生產週期短,這就導致手工業的生產方式必然比農業更加精細。

當時手工業的從事者是莊園制度下逃亡的農奴。

在十一世紀的時候,歐洲的封建制度趨於不斷完善的時期,封建制度是很難容許城市經濟萌芽的,封建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事農業勞動生產,以土地為紐帶。但是英國在實現諾曼征服以後,實行的莊園制使得農業生產不能滿足封建社會社會的各種需要。

在莊園中逃亡的農奴成為中世紀城市的最早一批居民。

師徒授受的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

莊園制下的逃亡農奴身上帶有鮮明的契約精神,他們的工作時間以及地點都是相對固定的,他們有著十分明確的勞作規定,以及嚴格的工作天數。

他們的工作是繁重卻是有著規律的。在《莊園敕令》就規定了農奴以及管理者的具體工作,以及對農奴不能無所事事以及偷竊等行為進行規定。這些規定成為後期行會學徒制的行規雛形。

這種契約精神促使著行會制度可以在城市中很快的確立下來,工匠與學徒之間的關係也是帶有著契約關係的烙印。

行會學徒制與封建采邑的關係比較類似,只是這種權利以及義務不是以土地作為樞紐,而是更多的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此外,這種權利與義務相比於以往嚴格的莊園農奴寬鬆不少,但是手工業者身上原有的農奴契約精神為城市手工業者打上一層封建莊園的印記。

雖然城市是在封建制度以及農奴的逃亡下建立的,但是城市承擔的職能主要是手工業而不是傳統的農業。

與農業相比,從事手工業對於土地的依附關係不明顯,更多的是需要技術。城市與農村因為承擔的職責不同,城鄉之間幾乎是割裂的,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城市的市民與鄉村莊園領主的對立。

師徒授受的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

城市是以追逐利益的,而鄉村更多的是帶有人情色彩。

城市之中的市民更多的是渴望自由與傳統的莊園的人身依附是有嚴重對立的。城市的市民更多的是實行行會模式,而農村依然是封建式的莊園制。學徒制的產生既具有著莊園制對於人身的束縛,但是又充滿著城市行會的張力的一種特殊模式。

社會轉型時期,英國的經濟環境發生變化相應的學徒制也開始進行調整,學徒的個人主體意識增強

在十五世紀的時候,英國正處於社會的轉型時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開始發生著巨大的變革。首先體現在中世紀英國的經濟環境上面。

在新航路的開闢之後,英國擁有了廣大的海外市場,城市也從航海貿易當中獲取了大量的財富,開始在國家的經濟當中處於主導地位。城市商業的發展使得手工業品成為貿易的重要貨物,這一時期英國的羊毛以及相關產業得到迅速發展。手工業的發展促進著城市行會的地位提高。

師徒授受的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

轉型時期的英國成為歐洲最早的一批民族國家。

在亨利七世透過玫瑰戰爭取得對於英國的統治地位之後,英國的世俗權力開始逐漸取代基督教的神權的控制地位,開始走上“絕對君主制”的道路。國王的世俗權力增強使得民族國家開始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以往的封建領主割據

。此外,國王頒佈的關於社會經濟的法案使得國家對於關稅等經濟有了法律權威,當時的《工匠學徒制法》也成為重要的法律法規。

在社會的轉型之中個人的主體意識也開始增加。

對於行會的參與者來說,他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行會師傅的封建的人身依附觀念逐漸消失,開始接受近代商業經濟關係的觀念。行會學徒開始對以往嚴格的就業方式感到不滿,開始萌生個人生意觀念,嘗試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中世紀晚期的時候,學徒制自身也開始進行相應的調整。

手工業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使得行會發生了改變,行會不再作為承擔手工業活動的唯一場所。

造成行會變化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兩個:一是因為部分手工業開始進行聯合實行聯合經營,而不是作為單一的從事手工勞動的手工行會。

師徒授受的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

在聯合經營的手工行會中,學徒不能再像以往那樣有著師傅手把手進行指導的機會,造成他們不能跟傳統的學徒一樣迅速的掌握單一的手藝。他們開始面臨著更多的工作方式,使得他們不能再享受掌握一技之長帶來的旱澇保收。

隨著手工業的發展,一些手工業的地位開始下降。如原來的石匠行會開始不被視為手工業,傳統的製造石匠開始被納入到藝術品的創造領域。對於手工製品的態度轉變開始使得社會上出現“藝術家”。這類行業使得他們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一環,行業與生活開始疏遠,不再需要學徒的傳承。這類行業開始餓成為御用的行業部門,建立一套有別於傳統學徒制的傳承體系。

工業革命時期工人開始取代學徒,科技的進步對於學徒的人數減少而且消滅了以往學徒的晉升渠道,學徒制走向衰落

到了工業革命的時候,傳統行會的師傅以及學徒的教學關係以及滿足手工業生產的勞動力需求以及技術的代際傳遞徹底消失,行會的學徒制也走向終結。

師徒授受的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

工業革命時期的生產技術得到飛速發展。

在紡織業中,出現很多的機器,對於傳統學徒制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紡織機使得學徒不再需要掌握以往的複雜技藝,將原來的技術分成機器已經人力兩個方面,大大降低了學徒需要掌握的技術要求。

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不僅原來對於勞動技術的要求降低了,而且對於原本的勞動的需要也大大降低了。

工業革命使得學徒的能力顯得不再那麼重要。蒸汽機器的發明以及使用,誰的製鞋業以及印刷業不再需要很多的人工,也不需要掌握什麼技術,使得學徒的存在顯得可有可無

。以紡織業為例,蒸汽機的使用使得學徒工只需要在紗線斷掉的時候再接好就行,對於技術沒什麼要求,而且一臺機器有人看著就能同時應對60根紗的紡織,對於人力很少有需求。

生產技術的進步也造成國家立法要求增加學徒數量以及機器的使用對於學徒數量減少的矛盾。此外,還有著技術日益複雜化以及技術不需要嚴格的代際傳遞的矛盾。這兩個矛盾在工廠制度下得到解決,但是這種解決方式的代價就是學徒制的消失。

師徒授受的手藝傳承,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還能維持傳承嗎?

第一個矛盾是透過工人取代學徒成為工業的生產力。

工人與工廠老闆之間更多的是以金錢的僱傭關係,他們之間很少有親緣以及地緣關係。這就造成對於工人的懈怠工作的情況減少。

工人的勞動相比學徒來說是技術要求降低但是工作卻愈加繁重,很好的適應機器大生產的需要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此外,不需要對工人進行復雜的技術教授,誰的工人能夠很快的成為勞動力而不需要像學徒一樣對他進行培訓,使得他經過漫長的職業培訓從而成為合格技術工。

生產技術的代際傳遞在打破行會的從學徒到幫工再到手工業師傅的晉升渠道。

在中世紀學徒的心中成為師傅是他們的終極目標。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工廠內部成為資本家以及工人兩個完全不流動的群體。工人負責操作機器的運作,從事的大都是非技術性的勞動。

結語

隨著中世紀城市的興起以及行會的發展,學徒制下培養的工匠們在工業革命之前創造出很多生產用品,以及無數能工巧匠,但是在工業革命的衝擊下,傳統學徒制走向沒落也是生產技術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

參考文獻

《資本論》

《十八世紀產業革命》

《中世紀城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