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到了這個方法

中國古代皇帝眾多,但要說到上位的傳奇色彩,宋太祖趙匡胤絕對可以排得上號。“黃袍加身”,看起來就好像他的皇位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一樣。其實不然,宋太祖為了得到這個皇位,心思縝密,甚至有點不擇手段。宋太祖就是這麼一個人,腦回路和一般人不太一樣,後來,他當上皇帝之後,就曾經在一次科舉考試中,遇到兩名考生高手難分伯仲。宋太祖竟然腦洞大開,想到了用摔跤的方法,決定狀元的歸屬。這著實是讓人哭笑不得。

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到了這個方法

在宋太祖治下的開寶八年即公元975年,多名才子一路過關斬將,參加了最終的廷試,也就是我們俗知的殿試,這是決定最終狀元歸屬的考試。前來參加考試的,幾乎都是當時俊傑翹楚之材。高手對決,自然異常激烈,這不,其中就有兩名頂尖高手技高一籌,在眾多學子之中脫穎而出,贏得了當時的主考官們的一致青睞。大家的意見高度統一,認定他們兩個人就是最後的狀元和榜眼獲得者,但至於誰是狀元,誰是榜眼,名次怎麼決定,主考官們則一時拿捏不準。

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到了這個方法

獲得主考官們首肯的兩位考生,一位叫王嗣宗,另外一位叫陳識。在這次的廷試之中,兩人幾乎是同時交卷,平分秋色,而寫出來的文章也同樣是文采飛揚,字字珠璣,互為瑜亮,無論誰獲得狀元的頭銜,另外一人都會讓人覺得遺憾。當時,參與評判的主考官主要有4人,他們分別是王祐、扈蒙、梁周翰、雷德驤,個個都是當時世上德高望重的飽學之士。他們閱卷無數,桃李滿天下,擁有著豐富的判卷經驗,但此次陳識與王嗣宗之爭,卻讓他們集體傻了眼。在宋朝初始時期,廷試要分別寫出賦、詩、論各一首(篇),如果實力難分高下,則以他們誰先交卷為勝。然而,在此次殿試中,王嗣宗和陳識幾乎同時上交卷子,根本無法運用這個標準決定狀元歸屬。

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到了這個方法

除此之外,狀元的評定還會參考學子的人品,如有劣跡、有前科、有案底者無法金榜題名,這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考核人才要求德才兼備。可是,陳識和王嗣宗均是安分守己的宋朝臣民,這個評判要求在此也無法讓他們分出狀元和榜眼出來。

遇到這樣的棘手問題應該怎麼辦呢?既然無法給出答案,4位主考官索性做起了“甩手掌櫃”,把難題拋給了最後拍板的宋太祖趙匡胤。按照程式,皇帝日理萬機,一般是由主考官初步給出了名次,呈皇帝審閱無異議之後,便會公佈最終名次。但這次,主考官們只是把前兩名同時呈給宋太祖,並且說明此二人同樣才華橫溢,難分伯仲,所以讓宋太祖最終拍板定奪。

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到了這個方法

宋太祖接過王嗣宗和陳識的文章一看,果然主考官們所言非虛,要在他們二人中選出一個優勝者還真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在當今,許多評獎活動紛紛下了“雙黃蛋”,同時讓二個或者多個選手(或者作品)並列拿獎。但在宋朝,雖然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既然是科舉考試,還是必須得分出狀元和榜眼來。狀元選誰?宋太祖一時也沒了主意。

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到了這個方法

正當眾人都把目光聚焦在宋太祖身上時,這個腦回路十分清奇的皇帝竟然說了一句讓人瞠目結舌的話:“既然大家都無法評定優劣,那乾脆換其他方法決定狀元歸屬吧。王嗣宗、陳識,你們角力定輸贏。”老趙啊老趙,你這也太任性了吧,你的腦洞大開,太讓人哭笑不得了吧。所謂的角力,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摔跤,兩位羸弱文人,居然要以這種方法來決定文章的優劣嗎?

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到了這個方法

然而,皇帝一言九鼎,兩位考生最後不得不擼起長長的袖子,當眾就在大殿之上摔跤。不過,與他們的文章難分伯仲一樣,他們的摔跤也是棋逢對手,一時半會難定輸贏。兩人你來我往,互有攻守,推推搡搡,你撕我扯,面紅耳赤,氣喘吁吁,好不熱鬧。就在兩人憋紅了臉,摔跤摔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宋太祖在龍椅上卻欣賞得津津有味,笑得前俯後仰,不時為王嗣宗和陳識吶喊助威。

經過了一番白熱化的較量,最後,王嗣宗幸運地勝出,同時也將這場透過摔跤決定狀元歸屬的判定畫上了句號,他一舉拿下了當屆科舉考試的狀元。可憐的陳識只能屈居榜眼之位。不過,王嗣宗後來也沒有辜負這個運氣十足的狀元稱號,他做官積極,一舉成為了宋朝名臣,輔佐過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位皇帝。

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到了這個方法

這就是宋太祖的一個傳奇故事,在科舉考試因為考生水平相近難分伯仲,高手對決無法確定狀元時,宋太祖腦洞大開,想出了這個奇葩的方法,讓前兩名考生透過摔跤決定狀元的歸屬。宋太祖趙匡胤真是一個腦洞大開的皇帝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