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可鄭國卻無辜成為“受害者”!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可鄭國卻無辜成為“受害者”!

灰灰談談史,今天給大家帶來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可鄭國卻無辜成為“受害者”!提到春秋時期,文化繞不開魯國,戰爭繞不開鄭國。鄭國儼然與後世的歐洲“巴爾幹火藥桶“有的一比,其實鄭國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面來看。1。棒打出頭鳥一群學生調皮搗蛋,老師生氣了,罰的肯定是第一個挑事的,所謂的霸主就是用來挑戰的,首霸必成為眾矢之的。鄭國是秩序的破壞者,卻不足以建立一個新秩序,勢必被更強者所取代2。作死小能手你風光我來抱大腿,你落魄我落井下石。先來看看鄭國乾的那些事。因為鄭國處在晉楚兩國之間,又是姬姓大國,是雙方爭奪的重點物件。鄭國衰弱後,長期都是晉國的忠心小弟,也是抗擊“楚蠻”的前沿陣地。不僅晉楚爭霸最受傷的是鄭國,秦晉爭霸中,鄭國也很“無辜”。 楚國是祝融之後,南下自建功業,被周王室封為最低的子爵。楚國強大後,不服周,自立為王國,相繼在漢水周圍滅了蔡陳等親周諸侯,接著北上與晉國爭霸。晉楚兩國交戰,多數時候在鄭國國內交戰,鄭國誰也惹不起,誰強大就聽誰的。因此晉楚兩國對鄭國這個牆頭草都有軍事行動,在內戰與外戰中,鄭國徹底淪為附庸!後來秦國東出中原與晉國爭霸,打的不是晉國,而是鄭國。燭之武退秦師以及餚之戰都是秦晉爭霸中關於鄭國的事。進入戰國後,鄭國被韓國所滅,韓國把鄭國都城拿來自己用,名為新鄭。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可鄭國卻無辜成為“受害者”!

春秋時期,晉國雄踞北方, 楚國傲立南方。南北兩強,虎視中原,勢均力敵,都想稱霸天下,當大哥大這樣,處於中間地帶的鄭國就成了他們爭奪控制的物件和最大的受害者公元前613年,楚莊王繼穆王而立,他重用孫叔敖、伍奢等賢臣,國勢更加強大,於是加快了北進與晉國爭霸的步伐,並於周定王元年借伐陸渾戎的機會,公開地問周王:你老人家的寶鼎有多大多小多輕多重呀?迫不及待地想取代周天子當天下霸主。 隨著形勢的發展,秦國與晉國成了敵人,不需要再顧慮秦國的威脅,宋國也被打趴聽楚國的指揮啦。只有鄭國還對楚國常常齜牙裂嘴,頂抗不服楚國如果能打服鄭國,就能封鎖晉國南下的道路,進而控制整個中原地區。而晉國對鄭國打的也是同樣的主意。因此,晉、楚兩國圍繞鄭國展開了長期的爭奪。從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晉國四次攻伐鄭國楚國七次攻伐鄭國,鄭國只好又轉而降服於楚。就這樣,鄭國居於兩個大國之間兩頭受氣,只能是楚強服楚,晉強服晉。有句老話,牆頭草隨風倒。鄭國就是這樣一根草,哪邊風大哪邊倒。有什麼辦法呢?國力太弱唄!現在來說說為什麼晉楚爭霸,受傷的總是鄭國。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可鄭國卻無辜成為“受害者”!

看地圖就知道,鄭國是中原中的中原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東齊西秦,南楚北晉。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就像是日俄在我國東北開戰一樣。特別是在晉楚長期爭霸的戰爭中,介於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連年遭受兩國的互動攻擊,致使鄭處於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中國有句成語叫朝晉慕楚,鄭國是個中小國家。夾在晉楚兩大國中間,晉楚兩個大國都想稱霸,而鄭國又都是晉楚兩大國是奪的目標,所以楚國兵臨鄭國,鄭國則結盟於楚國,楚國退兵。而後晉國知道又發兵代鄭國,鄭國又和晉國結盟,晉兵退去。楚國看鄭國背盟馬上又派兵伐鄭,鄭國不得己馬上給楚國犒軍,並送玉壁珍玩而再結盟,楚軍退回。晉國聽說鄭國又背盟,又出兵責鄭背盟,鄭國還是老一套,在兩大國之間周旋。這是小國的悲哀,庫府銀兩甚本犒勞二國了。此二國後來也不打鄭國,派出軍隊只要和鄭國結盟就轍軍,所以鄭國只需備好犒軍物資及結盟文字即可。這就是朝晉慕楚來歷。後晉國採用巫臣即楚降將計謀彼楚之策,原來雙方伐鄭時全是三軍(即上軍、中軍、下軍、齊出,這回晉國一回就出一軍,打著中軍旗號,只要取得結盟即回。楚國不知就裡,依然三軍盡出,比及到鄭國時,晉軍早己退去,如此反覆讓楚國筋疲力盡。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可鄭國卻無辜成為“受害者”!

灰灰談談史認為惹得楚國大怒,以至於後來楚國發動了大規模的向晉國進攻,才引出了城濮大交兵只要一看地圖就知道了。中國各個區塊的地緣位置優勢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金角銀邊爛肚皮。不僅僅是鄭國,宋國,陳國,蔡國等都是如此,因為他們處於爭霸天下的中心——中原。這裡地勢平坦開闊,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正是爭霸天下的四戰之地,若是在和平時期,當然這是富庶之地。當然如果國勢強,所謂四戰之地也是四徵之地,也可以便於征服周邊。鄭國最為輝煌的時期就是在鄭莊公在位時,向東他們已經擴張到現在的開封附近;向南則將國土延伸到許昌周邊;而在河間平原,他們也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最頂峰的時候,鄭莊公甚至召集了齊、衛、宋三國在延津附近會盟(公元前701年,古稱惡曹會盟)。這表明鄭國已經成為了中原地區的最強者。在惡曹會盟的同一年,鄭莊公病逝,鄭國亦由盛轉衰。傳統的史家認為,這其中的原因是因為鄭莊公沒有安排好接班人的人選,以至於鄭國內亂。這種看法倒是很符合“以人為本”的歷史觀。不過地緣政治不會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如果再橫向對比一下其他大國,沒有一個大國沒有經歷過君位之爭,即使是在鄭莊公病逝之時,晉國的大小宗之戰仍在繼續。因此決定鄭國命運的,仍然是他的地緣位置,即使鄭莊公能夠選擇一位強勢的繼承人,也至多是將鄭國的輝煌再持續一代。並不能從 根本上改變鄭國處於四戰之地的地緣劣勢上。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可鄭國卻無辜成為“受害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