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像是外文音譯

在我們今天如果去閱讀春秋戰國的歷史時,有一個點或許會讓我們覺得奇怪,那就是有不少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人物,他們名字讀起來會讓今天的中國人感到有些不太適應。例如“夫差”、“勾踐”,這一類的名字多多少少會給人一種錯愕感,就好像是外國人的名字翻譯過來,比如什麼“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等等,而不像是傳統中國人的名字,如“劉備”、“諸葛亮”這種。這就是所謂的“音譯”感,那麼為什麼春秋戰國時代的中國人名,會給人這種感覺呢?他們名字背後有著哪些深層的東西呢?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像是外文音譯

首先,之所以會有充滿音譯感的名字,關鍵在於上古漢語跟我們今天漢語的發音方式是有區別的,如果有興趣去仔細研究的話,就不難發現上古漢語只從發音看其實更加接近於西方的表音文字,而非今天我們看到的表意文字。我們今天現代漢語的出現,是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的,在這個時間段內,不同歷史時期的各種人名或者發音,本身也就經歷了很大程度上的變化,不是一上來就是我們今天的狀態。而如果要按照上古漢語的發展模式來看,當時很多諸侯的名字,就是有著多種多樣的寫法,再加上那個時代連中國的漢字都沒有徹底統一起來,所以很可能會出現一個人在不同的國家內是有不同的記敘方式的,可能他在晉國叫做“甲某人”,到了秦國就成為了“乙某人”,在這種環境下,確實很難找到一個通用合理的表達,所以春秋時代的很多人,名字很古怪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像是外文音譯

其次,大部分讓今天的中國人覺得古怪的名字,其實追根溯源來看都不太像中原人的稱呼,就好像我們最開始提到的“夫差”和“勾踐”,他們兩個人一個是吳國的君主,一個是越國的君主,從地理環境來看,都在當時宗法制度文明輻射區的邊緣,受到先進文化的影響比較少,還保留了濃厚的地區特色。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吳國也是姬姓諸侯國啊,怎麼能說吳國沒有受到周禮文化影響呢?拜託,吳國遷徙到南方的時間段已經是在西周之前了,距離夫差存在的時候都過去了整整兩百多年,還怎麼要求吳國保留傳統周禮文化的影響呢?他不被當地人徹底同化就已經不錯了。至於越國更不用說,常年處在歧視鏈的邊緣,先是給吳國當狗,又是給楚國當狗,恰好楚國和吳國在文化程度上又都被中原歧視,那麼他們的名字又怎麼可能被正兒八經的記載呢?能給個音譯差不多就是中原史官看在他們多少也是個諸侯的面子上了。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有些人的名字很奇怪,像是外文音譯

所以之所以春秋時代不少人的名字都被看做是音譯或者有這方面的感覺,很大程度上就來源於以下這種現實情況的作用,他們本質上就是在還沒有進行文化整合時代的產物罷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