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意”如何從“唐法”演變?關鍵在一個人,他的境界常人難至!

接上節內容。

中側鋒用筆,線條以方、勻、厚重為主,是晉人墨跡中比較明顯的點畫形態特徵,這些形態特徵並不恆定,會隨著社會發展進行演變。

演變可以透過不同的切入點進行總結,如晉韻、唐法、宋意、明清態之說,就是後人總結的一種演變,反映了各個時期主流文人的思想偏好,他們受社會背景或人文環境影響,由少數先覺者推動,眾人參與,或者無意主導,自成風尚,總之,成為一個時代的特色。

從筆法線條和字形布白等技術因素入手,找到美的理性,就是我們的切點。

繞開主流思想偏好問題,這些時代不可置否都顯現著各自的主流形體特徵(點畫風格)。如讀帖足夠多,對各時期技法研究足夠深,則拿來一幅今人作品就能輕而易舉分析出其風格偏好以及點畫取法,能具體到時代,具體到帖名,甚至具體到哪些地方為學古,哪些地方是自主。

思想偏好與形體特徵都加了“主流”二字,是因為文人從不缺乏反叛精神。所謂主流與非主流,都是相對而言,並非靜態概念。舉個例子,魏晉主流為韻,唐反之,改為尚法,於是重法度的風格就從非主流一躍成為主流?這樣看是錯的,唐人怎麼知道晉人尚韻,而自己要從法度入手創新?

我們看到的總結是由書法史記載,是靜態,此處應從動態來看,從時代背景以及特定人物上分析變革點。如唐人重法度,卻偏偏在晚期出了個楊凝式,因性情灑脫行為怪誕被冠以“瘋子”之名,正是這樣一個人,不拘於法,才成了晚唐時期一顆璀璨的明珠,黃庭堅稱散仙入聖。

如天性恪守法度,怎會被作“瘋子”?如線條恪守法度,又如何稱散仙?這就是唐朝的非主流,源於反叛精神。

這種非主流對當世人是可見的,但對後世人,卻只能存在於筆墨之中,一紙之內。後人只能透過筆墨、詩文、事蹟瞭解這種反叛。如有人接受並且追隨,則楊凝式就是引導書風演變的先覺者,如無人追隨,楊凝式就是唐朝的一朵奇葩。

宋意代表四家是蘇黃米蔡,蔡分二人,或蔡京或蔡襄,一直都有爭論。如從線條的角度,當屬蔡京,更符合宋朝線條特點,但如從思想層面,蔡襄乃為先覺者,影響蘇軾,蘇軾繼而影響黃庭堅米芾等人。

若想知道蔡襄覺於何處,則必先了解楊凝式“聖”於何處。

散仙入聖,指的是字,是筆法,而非人。恪守法度,成不了散仙,散仙關鍵在散字,有散漫之意。能線上條、布白規矩極為嚴苛的時代另闢一條小徑,以散漫處之,淡化拘束,這是其特色,直白說就是線條與布白處理方式與唐人大相徑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