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辨畫第一人"102歲徐邦達:4個養生秘訣,安度天年

松竹梅,詩書畫,皆可養生。

1

第一個秘訣:看書畫,也是養生。

據說,徐邦達有一項“特殊本事”,只需要開啟一幅書畫作品五寸,就能立刻辨出真假,精準無誤,毫釐不爽。因此,人送綽號“徐半尺”。海內外奉他為“華夏辨畫第一人”。

徐邦達本來是書畫大家,因為看得多,看得準,看得透,慧目獨具,火眼金睛。一不小心成了書畫鑑定大師。

成名之後,登門拜訪者絡繹不絕,他把每一次的觀摩鑑賞,都當做一次學習的機會。謙虛謹慎,每日精進,讓他功力精湛,技術絕倫,在業內無人比肩。

觀書修眼力,歷事養心王,助人自得仙翁術,少疾只因愛讀書。

獨具慧眼,只因見多識廣。

在書畫鑑定界,徐邦達、謝稚柳、啟功被譽為“書畫鑑定三大家”,他們都是泰山北斗級別的人物,也都是養生達人。

謝稚柳享年88歲,啟功是94歲,徐邦達最高壽比他倆都長壽,活了102歲。

由此可見,經常跟書畫打交道的人,比較容易喜提高壽。

2

第二個秘訣:愛學習,終生習慣。

徐邦達先生高超的藝術鑑賞力,不是倘來之物,也非一日之功。半個多世紀的泛觀博覽、見多識廣,是他成功的不二法門。

不為名利所累,活得怡然自得。

當他聽說自己被送了一個“徐半尺”的雅號,忍俊不禁。並沒有當一回事。他說:“有的畫只看一寸就已經知道,有的畫看了幾十年還要繼續研究,學而知之啊!”

徐邦達說,辨畫跟讀書沒啥兩樣,主要就是勤於實踐。你看得足夠多了,就有感覺了,一目十行便知功力幾何,是精品還是水貨,一目瞭然;是大師還是小卒,立竿見影。

這就好比,我們判定一個人,觀察他的言談舉止,業餘愛好,基本上就八九不離十了。眼光老辣者,甚至可以從一顰一笑,一走一坐中看出他的性格脾氣。

“功夫皇帝”李連杰說,“功夫就是工夫”。

多聽多看多實踐,隨時隨地是修煉。

平常這就下點功夫,要多讀、多記、多練習;多思、多看、多分析。

看得多,慢慢就會看得準,內行稱之為“眼富”,否則,就是“眼窮”。

想做到“眼富”,與時俱進地學習,必不可少。多比較、多覆盤、多總結,系統化學習,針對性比較,聚焦式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每日精進,目光如炬。

3

第三個秘訣:有規律,長壽根基。

在高額利潤驅動下,贗品應運而生。而且手段越來越高明,常常魚目混珠,以假亂真。

高超眼力,來自於日積月累的勤奮努力。

在中國的書畫界,偽作、高仿、做舊等技術手段,古已有之。

從市場經濟學角度來看,真偽作品的價格懸殊,有著天壤之別。很多收藏者希望淘到精品,逆風翻盤,卻因為孤注一擲,而傾家蕩產。這都不是什麼新鮮事。

中華文明史5000年,洋洋大觀,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永遠都是主流,亙古不變。

那麼,一個鑑賞家的作用就凸顯出來,往大里說他肩負著歷史使命;往小裡說,他是真善美的守護天使。

作為書畫家“兼職”的鑑定家,徐邦達是相當忙碌的,他深諳一副健康身體的重要性。有體力,有精力,有眼力,才能迅速識別哪一個是“六耳獼猴”。

健康長壽,來自於規律生活。

因此,他制定了健康計劃,即讓生活保持規律。早上8點起床,晚上12點入睡,中午小憩半個鐘頭。

吃飯定時定量,七分飽是最佳狀態;工作再忙,也要適當放鬆。

春暖花開,天氣晴朗,他就出去遛彎、逛街、騎行,融身自然;天寒地凍,北風呼嘯,他就宅在家裡,讀書、看報、賞花,自我按摩。

他喜歡把工作和養生保健合二為一,也就是說他的工作也是養生,養生也是工作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4

第四個秘訣:能靜心,百毒不侵。

《道德經》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追求內心的安靜,是徐邦達一生的習慣,他寫了“寧靜致遠”的條幅,懸掛在書房裡,作為座右銘,時刻警醒自己,棄浮躁,絕權欲,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清代學者沈復他的代表作在《浮生六記》裡寫道:“養生記道”有言:“潔一室,開南窗……掛字畫一幅,頻換……時讀快書,怡悅神氣;時吟好詩,暢發幽情。”

徐邦達時常拿來,對照自己的生活。

他18歲買下第一張畫,在以後的80多年裡,為國家鑑考、收購、徵集傳世名跡達四萬件之多。

在世俗人眼裡,徐邦達是個天才,是獨具慧眼的鑑定大師,是高屋建瓴的集大成者,非凡的甄別力、記憶力不可複製,而他自己卻認為,“只在用心”。

靜心陶醉當下的工作、學習、生活,就是最大的幸福。

他的夫人,話劇演員滕芳說,她跟徐老一起生活30多年,他嘴裡從沒說過一個“不”字。這份淡定平和,優雅從容,都來自於“靜心”。

他專心工作,事業風生水起;他靜心生活,日子有滋有味。

不論是吃西餐、喝咖啡,還是唱京劇、跳交誼舞,他都百分百投入,全神貫注,樂活當下。

就連房間他都會收拾得窗明几淨,纖塵不染;事無鉅細,井井有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