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這麼一看還挺有意思

五苓散

茯苓十八銖 豬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朮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飲暖水,汗出愈。

五苓散,這麼一看還挺有意思

桂枝溫通陽氣而發表;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內瀉積水。五苓散,可以說跟小青龍湯就是一門同氣,兩者的功效都是外散邪氣、內溫陽熱。

不同的地方在於:小青龍湯散的是寒邪,所以用的是麻黃;而五苓散在這散的是風邪,所以用的是桂枝。

正如《傷寒懸解》所描述:“小青龍之表藥,則用麻黃;五苓散之表藥,則用桂枝。其裡水則同,而表證之風寒則異也。”

風邪既解,下面就要來溫補體內的陽氣了。今天的溫陽跟以往的也有點兒不同,以往我們就直接往裡扔些溫陽生火的乾薑、細辛之類的藥就行。

今天不可以這樣做,因為人現在中土蓄積了一大缸水,我們得先把這水清去,這水要是不清,那這些溫陽的藥吃進了肚子,就會像扔進海里的火苗一樣,其藥中的熱陽一下就會被水撲滅,根本溫補不了脾陽。所以我們得來清掉胃裡這攤死水,怎麼清呢?

為了清這攤水,仲景派上了四位在瀉水界鼎鼎大名的將士,它們分別是利水仙藥澤瀉、滲溼妙丹豬苓、古松靈氣茯苓、除溼金繩白朮。

之前我們說對付中焦的溼氣有兩種辦法:一是滲溼利尿,引溼氣從下出去;二是燥土化溼,將溼氣蒸騰上行,對吧?

現在對付胃裡這攤積水其實跟祛溼是一樣的,也是有這兩種方法:一是引水從小便走,二是化水為氣往上竅去。

你們看,澤瀉就是引水從小便走的好手。澤瀉稟地之燥氣、天之冬氣而生,鹹寒滲利,專走水腑而開閉癃,它瀉水的能力特別強,強到號稱可以將大澤的水都瀉幹,所以取名叫“澤瀉”。

仲景在這裡用澤瀉,就是希望它能迅速將中焦的積水從下竅瀉走。

豬苓和茯苓,都是結在樹根上的菌類。兩者都是味甘而淡,所謂淡滲利水,所以豬苓和茯苓也是滲水利溼的好手。不同的是,豬苓是結在楓樹樹根的菌類,而茯苓是結在松樹樹根的菌類。

我們知道,松樹是一種陽氣很旺盛、生命力很強大的植物,正是因為體內陽氣特別足,所以它不像其他植物那樣,那麼畏懼冬天,有著“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美譽。茯苓就寄生在陽氣這麼旺盛的松樹上面,還是在這樹全身陽氣的源泉樹根上,自然少不了就近取暖,所以茯苓具有溫熱之性。

相對來說,楓樹的陽氣就沒有松樹這麼強,所謂“松之概,挺拔勁正;楓之概,柔弱易搖”。因為陽氣沒那麼旺,所以楓樹相比松樹而言更為柔弱,在最嚴寒的深冬,松樹依然還堅挺,而這個時候楓樹早就不知道禿到哪裡去了。

寄生在這般陽弱的楓樹上,豬苓能得到的陽氣就很少,所以豬苓偏陰寒之性。因為是陰寒之性,豬苓到了人體後,會一心一意地往下走,所以它滲利瀉水更快捷。而因為茯苓是陽熱之性,所以在利竅除溼時還可以溫補脾陽。

也就是說,它既能把水往下利去,還能溫陽化水為氣,這一物就把清水的兩種方法都佔了。

白朮是這裡面最有意思的祛溼化水藥。我們都知道,凡祛溼利水之品都容易讓人傷燥,道理很簡單,水一不小心去多了,自然就病燥。但有這麼一味祛溼藥就不會有這個問題,這藥就是白朮。

因為白朮本身氣味濃郁,汁漿醇厚,所以它邊瀉溼、邊能補津液,邊瀉舊水、邊生新水。澤瀉、豬苓、茯苓、白朮,仲景老師用上了這四位在利水界各具奇能、各有造詣的將士,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它們勠力同心,趕緊把胃裡這缸死水統統清去,而它們往往都能不負所望。

把水清利後,接下來該溫補脾陽了。我們說中焦之所以積這麼多水,那根本原因就是脾陽虛弱,無法運水,現在水清了,得趕緊把脾陽生起來。但是好玩的事情來了,大家看:桂枝發汗祛風,澤瀉、豬苓、茯苓、白朮利水,五苓散就這幾味藥了,其他沒了。大夥兒不信數一數,沒有藥了,都在這兒了。

這就有意思了,這不用溫陽嗎?沒有道理呀,脾陽不生,水還是不能氣化,這人待會兒喝水後還是得渴,可是沒有藥了,這是什麼情況?

情況是有點兒特別,但卻並不是不溫陽,而是仲景老師讓這裡面的一個人身兼了兩職,這個被委以重任的就是“桂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