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吃豆芽、扁豆,健脾又養肝

在我國,豆芽最先是以黑大豆作為原料,被《神農本草經》稱為“大豆黃卷”,並被列為“中品”,做法記載為:“造黃卷法,壬癸日(指的是冬末春初之時),以井華水浸黑大豆,候芽長五寸,幹之即為黃卷。用時熬過,服食所需也。” 早時豆芽首先是用於食療,其次用於道家養生。在宋朝時,食豆芽已相當普遍,豆芽與筍、菌,已並列為素食鮮味三霸。宋元時食豆芽,主要用於涼拌。一般認為豆芽均性偏寒味甘,歸脾、肝、胃經。有清熱透表、除溼利氣之功,適用於溼溫初起,暑溼發熱,食滯脘痞,溼痺,筋攣,骨節煩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綠豆芽容易消化,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溼的作用,綠豆芽榨汁,加白糖代茶飲,治尿路感染、小便赤熱、尿頻等症。用綠豆芽同鯽魚燉服,治乳汁不下。若與韭菜同炒或涼拌,用於老年及幼兒便秘,既安全又有良效。春季適當吃黃豆芽有助於預防口角發炎。需要注意的是鮮嫩的豆芽發好後,要及時食用,烹飪時最好快炒或水焯涼拌為佳,可以配一些薑絲或韭菜,加入一點醋。

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歸脾經、胃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白扁豆脾之谷也”,可用治脾虛溼盛、運化失常而見食少便溏或洩瀉;脾虛而溼濁下注,白帶過多;暑溼吐瀉等。但不宜多食,以免氣滯。如果吃得太多就會脹氣,而且一定要把白扁豆煮熟煮爛以後再吃。扁豆花性平,味甘淡,無毒。歸脾、胃經,是百花中少有的健脾良藥。具有解暑化溼、和中健脾的功效。白扁豆花最為常見的一種方法就是泡水喝,這種方法不僅簡單,還可以去除溼氣。

本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中醫師鄭豔華推薦3款養生食療。

01白扁豆粥

材料:白扁豆30克,粳米50克。

做法:白扁豆煮熟煮爛以後,大米開花就可以了,可加糖或鹽適量。扁豆炒制後效果更佳,亦可加入新鮮山藥、薏米等。

作用:可用於脾虛食少、便溏、女性白帶增多等症。

02扁豆花餛飩

明代胡濙的《衛生易簡方》裡的一個治療瀉痢的方子,具體方法是這樣的:“用白扁豆花不拘多少,撣淨不洗,滾湯淖過,和小豬脊膂肉,蔥一根,胡椒七粒醬拌勻,將淖花汁和麵,包作小餛飩,煮熟食。”

材料:扁豆花、豬肉、麵粉、胡椒、調味品適量。

做法:將新鮮白扁豆花摘下洗乾淨或幹扁豆花,放入開水中煮開,留下藥液。豬肉剁成肉泥,胡椒放入油鍋中煎炸一下,再加入適量的調味品,和豬肉一起攪拌成為餛飩餡。將扁豆花水和麵粉一起做成麵皮。最後面皮和餡料包好,最後煮熟服用。

作用:扁豆花餛飩具有溫中健脾的作用,適合脾虛溼氣重,大便稀爛的人群。

03黑豆芽燉排骨

材料:黑豆芽、排骨各500克,山藥250克,調料適量。

做法:將排骨洗淨、剁塊,加山藥煮爛後,放入黑豆芽,煮熟後,調入食鹽,味精適量服食。

作用:可用於補腎壯骨,填精生髓。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