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三歧:鮮地黃、乾地黃、熟地黃臨床如何區別運用

一源三歧:鮮地黃、乾地黃、熟地黃臨床如何區別運用

胡正剛

中醫出版

導讀:地黃是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塊根。秋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鮮用;或將地黃緩緩烘焙至約八成幹。前者習稱鮮地黃,後者習稱生地黃。熟地黃取淨生地黃,照酒燉法燉至酒吸盡,取出,晾曬至外皮黏液稍干時,切厚片或塊,乾燥,即得。

性 味

鮮地黃

,味甘、苦,性寒。

生地黃

,味甘,性寒。

熟地黃

,味甘,性微溫。

歸 經

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

地黃性涼,味甘苦,具有滋陰補腎、補血、涼血的功效。凡陰虛血虛腎虛者食之,頗有益處。

鮮地黃

: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用於熱病傷陰,舌絳煩渴,發斑發疹,吐血,衄血,咽喉腫痛。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用於熱病舌絳煩渴,陰虛內熱,骨蒸勞熱,內熱消渴,吐血,衄血,發斑發疹。

熟地黃

: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痠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髮早白。

文獻源流

《本草綱目》載:“

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鬚發,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藥品化義》載:“熟地,藉酒蒸熟,味苦化甘,性涼變溫,專入肝臟補血。因肝苦急,用甘緩之,兼主溫膽,能益心血,更補腎水。

凡內傷不足,苦志勞神,憂患傷血,縱慾耗精,調經胎產,皆宜用此。

安五臟,和血脈,潤肌膚,養心神,寧魂魄,滋補其陰,封填骨髓,為聖藥也,取其氣味濃厚,為濁中濁品,以補肝腎,故凡生熟地黃、天冬、麥冬、炙龜甲、當歸身、山茱萸、枸杞、牛膝皆黏膩濡潤之劑,用滋陰血,所謂陰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仲景書中的地黃即為現代之生地黃,臨床上舌偏紅,口乾,舌邊有瘀點的多用生地黃

;舌淡的多用熟地黃;陰陽兩虛者則生、熟地黃各半。地黃、麥冬得酒良,防其滋膩之性。熟地黃炭可納氣歸腎。

本文節選自《醫門傳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