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傳剛: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結腸走行的結果和病因,從理論到臨床!

本文摘自於傅傳剛教授主譯《Gordon & Nivatvongs結直腸肛門外科學:從理論到臨床(原書第4版)》

結腸走行具有個體差異,閱讀下文時應考慮這個因素。

結腸有形及變異

闌尾的投射點位於盲腸的最低處。在右側腰方肌和腹橫肌前方,升結腸始於迴盲瓣,向上方走行,覆蓋右腎下極,長約20cm。腹膜覆蓋升結腸前側、外側和內側表面。升結腸遠端向前、向下、向內銳角走行,形成結腸右曲,其上方為肝右葉的底部,內側為膽囊。右側腹壁與升結腸前部結腸帶之間偶有膜狀粘連,稱為Jackson 膜。

橫結腸始於結腸右曲,延伸至結腸左曲,長40~50cm,是最長的一段結腸。橫結腸的活動度常較大,可以下降至髂棘水平,甚至墜入盆腔。橫結腸繫膜像“信封”一樣包裹著橫結腸,橫結腸繫膜根部附著點位於右腎、十二指腸降段、胰腺和左腎的表面。系膜內有中結腸動脈、右結腸和左結腸動脈的分支,伴行靜脈,淋巴管和自主神經叢。掌握橫結腸繫膜後方的毗鄰結構非常重要,因為在行右半結腸切除手術時必須細緻操作,避免損傷到這些重要臟器。在左上腹。大概位於第十對和第十一對肋骨水平,結腸透過膈結腸韌帶附著於膈肌下方。橫結腸遠端向背側走行移行為降結腸。前方緊鄰胃壁,左側為脾臟。附著於胃大彎的大網膜在橫結腸前方下降,摺疊後上升,附著於橫結腸上表面。結腸左曲的慮角度為銳角,位於左上腹較高處,因此手術中結腸左曲遊離操作難度較大。結腸左曲位於左腎中部的前方。

降結腸沿後腹壁走行,跨過左腎外側緣前方,稍偏向內側,在腰大肌和腰方肌之間的凹陷內下行,在骨盆上緣和腹橫肌水平移行為乙狀結腸。降結腸長約30cm,其腹側、內側、外側有腹膜覆蓋。降結腸的遠段通常與後腹壁有粘連,術中游離結腸時需要分離這部分粘連。

乙狀結腸始於骨盆上緣,在骶骨岬處延續為直腸,它的長度因人而異,長度為15~50cm,活動度大,變異多。乙狀結腸可以盤曲在左腹,亦可斜行進入右側腹,甚至位於上腹部。它的系膜面積很大並且非常遊離。其漿膜表面常附有較多腸脂垂。乙狀結腸繫膜的基底部始於髂窩,沿骨盆上緣走行,跨過骶髂關節,到達S2或S3,形成倒V形結構。乙狀結腸繫膜中包含乙狀結腸動靜脈,直腸上動靜脈,淋巴管和自主神經叢。乙狀結腸繫膜根部轉折處凹陷,稱為乙狀結腸繫膜隱窩,其深部常有左側輸尿管走行,此處可作為尋找左側輸尿管的標誌。乙狀結腸上段向前內上走行,跨過左側輸尿管和髂血管,掌握此區域解剖毗鄰關係在乙狀結腸切除術中非常重要。乙狀結腸下段在骶骨前走行,周圍可能有小腸腸襻、膀胱和子宮及其附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