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雜談(二)淺說“動、靜互為根用”

從腳底傳輸力一直到手指,這個傳導距離,在推手、斷手的實際運用中,根本沒這個時間,一哆嗦力就發出去了。

為了力的冷炸,經常是身不動、膀不搖,腳底一催,兩腿前趟後蹬,僅僅腕子領動,就完成發力了。

王薌齋宗師說“持環得樞”,又說“動靜互為根用”,這是祖師爺的原話,不信可以去查。

練拳,找不到自己哪是根、哪是環,怎麼個動、靜互換,一輩子練拳也枉然。

要想系統的闡述這些,區區一篇短文是不夠的,只能舉一個例子。

比如丁八步前後站立的矛盾樁,如果我蹬後腳,後胯不能往上洩勁,就是說腳向下踩,胯得穩住,胯穩不住向上,腳的蹬力就不往地面走了,被胯部的向上給洩了。

後腿的力本來是往下,尋求地面給人的反彈力,這樣才能整體前發。

這就需要腰胯穩住。

腰胯相當於車軸,車軸越穩,腿的下蹬力越大。

腳的下蹬力給了地面,然後大地再給人反作用力,雖然我的胯是穩定的,但會被地面返回的力量推動前行。

胯要主動向上,腿的力直接向上走,腳跟地面就蹬不上勁了。

車軸正因為穩定不動,才會被輪的轉動而帶動,這裡面有點繞。

腳蹬的時候,胯一定要穩。

當腰胯想要動力向前的時候,腿就得穩住,這就是“動、靜互為根用”。

這一切都要在樁裡面找,在內動鬆緊中去找。

人們關心養生,其實養生、技擊一個道理。

腳掌用力,腳腕得支撐夠穩;小腿用力,膝蓋得支撐夠穩;大小腿用力,腰腹胯部得夠穩。

一切行動皆如此,這裡只是舉了下肢的例子,並非身體全部。

沒有根的穩定,盲目運動,身體就會吃虧。

練拳,不管是站樁還是動態運動,你得懂力學,不懂力學,下的功夫越大,身體越吃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