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戰勝過去的自己,一個“雙相情感障礙”女孩的康復經歷

在已經結束治療的個案中,小玲是我們做過的難度最大的案例:

症狀很多,有些還非常罕見;

心理創傷非常多,光是記憶重組治療就做了24次,平均每次持續2個小時;

有些創傷事件導致的問題隱藏得比較深,初步康復回家後才浮現,只得又回來找我們,前後折騰了3次

不過,也正因為治療難度大,當我們幫助她和家人把問題逐個解決,她終於走向康復之後,我們收穫了極大的成就感!這大概是讓一名諮詢師感到最幸福的事了吧!

抑鬱症:戰勝過去的自己,一個“雙相情感障礙”女孩的康復經歷

個案小玲今年20歲,來自湖北。她的情況很複雜,除了敏感、壓抑、頭疼這幾個比較常見的症狀之外,還有一些比較罕見的症狀。

小玲告訴我,她已經有三年時間味覺失調了,吃什麼東西都是海水的味道,又鹹又苦,其它味道都感覺不到。對她來說,吃東西變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她還有明顯的強迫行為和恐懼。每次關上一道門,她都會反覆敲20至30下才能走開;每次上廁所,都要反覆摁馬桶上的沖水按鈕。

每到陌生的空間,她要把每個角落細細檢查一遍:把窗簾全拉開,把櫃子門全開啟,房間的縫隙一定要用手機電筒照一下;如果床底有空間,她甚至要爬進去看一下才安心。

而且,她無論在哪裡睡覺,枕頭底下一定要放一把菜刀;出門時,衣兜裡一定要揣一把剪刀。小玲說,這樣她才感到心裡踏實。

小玲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上癮”行為——一旦學習就很難停下來。每當上課,她都感到興奮,狀態非常好,可一打鈴下課,她馬上就焦慮,“要是能一直上課那多好啊”。

晚上在家裡做作業她也是這樣,本來計劃最晚10點要睡覺,但直到12點,作業早就做完了,可她仍然想學習,經常要到深夜1、2點才不得不停下來。

這是我第一次遇到真正的“病理性學習成癮”——一學習就興奮、愉快,控制不住地想瘋狂學習,一停下來就沮喪、煩躁甚至憤怒,就像成癮的戒斷症狀。

我明白很多家長巴不得孩子愛學習,可你們千萬別以為像小玲這樣是天大的好事。小玲因為長期熬夜學習,嚴重影響休息和健康;而睡眠不足和每次停止學習的焦慮,也導致情緒劇烈波動。

她曾經3次嘗試自傷,內心非常陰鬱,跟家人關係極度惡劣。她心慌、頭疼,吃什麼藥都不管用,“經常疼得用頭撞牆”。她還有幻聽症狀,總說能聽到家人小聲議論她,但父母確認並沒有。

因為以上的種種症狀,小玲曾被不少權威的精神科醫生這診斷為重度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強迫症,甚至還有精神分裂症。

小玲其實非常聰明,但一開始非常抗拒治療。她告訴我,因為長年看病,她已經明白精神科醫生們的思路了。

“一定不能說自己沒病,醫生想聽什麼話,我就編什麼話。我在北京一家全國知名的精神病院住院了幾個月,還當上了醫生的小助手,幫忙開解別的病人。醫生都被我忽悠了,以為我病好了”,小玲對我說。

因此,小玲對精神科醫生的信任感大打折扣,還覺得自己的病沒人能治,對未來很絕望。

小玲和家人來找到我們治療之前,她就已經沒有服用藥物了,一是因為小玲抗拒,二是確實效果不大。

根據臨床經驗,小玲的症狀多半源於多重的創傷性事件。果然,在說服她接受記憶重組治療,並針對各個症狀進行深度潛意識下的記憶重組(MRP)時,過往的創傷性事件就浮現出來了。

其中,最主要的創傷來源於家庭和母親。

小玲的媽媽是小學校長,性子急躁,做事硬朗,說起話來像放連珠炮似的。小玲的爸爸是公務員,工作繁忙,加上媽媽在家很強勢,所以爸爸在家基本不管事,也不愛說話。

用小玲的話來說,“爸爸沉默而嚴肅,媽媽整天上躥下跳,動不動就嚷嚷。外公外婆也是老師,人人都正襟危坐,就連吃飯時商量家事都像開政協會議”。可以說,小玲從小就沒感受到一個家庭該有的輕鬆、溫馨和融洽。

而小玲讀的小學就是媽媽工作的學校。她感覺,小學六年裡,她一直被貼上了“校長女兒”的標籤,老師和同學都特別關注她的行為和成績,她感覺無論到哪都被束縛著、被盯著。母親還會經常出於“不偏袒孩子”的目的,當著師生的面嚴厲訓斥她。

所以,小玲從小就感到來自外界和母親的壓力特別大。有一次小玲終於考了第一名,她興高采烈地跑到母親的辦公室,希望得到誇獎。但換來的卻是母親冷淡的反應,“還可以,繼續保持”,這讓她非常失落。

更讓小玲灰心的是,那次跟她同級的表弟考了第三名,明明比自己差,母親回家卻大肆誇獎他,還帶著表弟外出吃飯慶祝。

媽媽的差別對待給小玲造成了很大的打擊。從那時開始,她就認為父母並不喜歡自己,跟父母疏遠,並且自我否定。

除此之外,在小玲4、5歲時,媽媽的一些行為習慣也給她留下了陰影。媽媽經常大聲地吼叫她起床。就算是週末,媽媽一大早起來做家務發出“咚咚咚”聲響,也把小玲驚醒。

媽媽還經常深夜溜到孩子房間檢查睡眠情況。睡得迷迷糊糊的小玲總看到一個黑影在床尾監視她,感到十分恐懼,但年幼的小玲又不知如何表達。

再加上爸媽經常在家看“法治線上”,也讓小玲跟著看,裡面的血腥情節也把她嚇得不輕,後期治療時得知,她在枕頭下備刀等行為主要就是源於這件創傷。

還有她上廁所要不斷摁馬桶沖水按鈕的強迫性症狀,主要源於她小時候出門前,媽媽總一遍遍地叮囑她要關緊水龍頭。患病後,便泛化為摁沖水馬桶的強迫行為。

除了上面列舉的之外,小玲在家裡還遭遇了很多創傷事件。而且,大多創傷事件被成年後的小玲遺忘了,是在深度記憶重組狀態才回想起來的。

總而言之,小玲生病後的恐懼、心慌、極度缺乏安全感和強迫行為等症狀,都跟她的家庭經歷有很大關係。

抑鬱症:戰勝過去的自己,一個“雙相情感障礙”女孩的康復經歷

小學畢業後,媽媽把她送到一所軍事管理化中學。這所中學以非常高的升學率在國內很有名。但近幾年,這所學校也因管理太嚴厲、教學理念太功利,有幾名學生不堪重負自傷,而被推上輿論風口。

總之,這所被稱為“嚴厲得變態”的學校非但沒有讓小玲越挫越勇,反倒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小玲說,在這所學校裡面,處處都裝滿了攝像頭,就算廁所門口也有。每天的時間極度緊迫,老師們恨不得學生的全部時間都用來學習,爭分奪秒的,壓力特別大。

學校還規定,每頓飯的時間只有15分鐘。但實際上,即便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步前進,除去排隊打飯的時間,往往真正吃飯的時間不足幾分鐘了。小玲每天都十分焦慮,動作稍慢點飯菜就被搶光了,只能餓肚子。

就算搶到了,也只能一頓狼吞虎嚥,吃的是什麼根本沒有意義,還得邊吃邊看書。回憶起中學生活,小玲還心有餘悸:“每天都冒著要麼被噎死、要麼餓死的風險!”

該學校還不提倡同學之間有正常的友誼來往,反而鼓勵他們互相競爭,把每一個同學都視為高考的對手。

小玲回憶說,那時每時每刻都想著學習,所有人都逼自己要考上好大學,“我甚至想好了,考上大學那一天就是我離開人世的時候,目的達到了,還活著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同學之間在成績上適當的競爭本應是積極的,但這所學校卻鼓勵以競爭踐踏友誼,不許同學之間有溝通、來往,這就太冷漠了。

而導致小玲爆發的,是一次晨練跑步。一千多個學生都在操場排著隊跑步,人與人之間基本是貼著跑的。小玲一不小心摔倒了,竟沒有任何老師、同學把她扶起來!而且因為太擠了,很多同學只能踩著她跑過去。

直到跑步結束之後,小玲才踉蹌著走出來,半邊臉都被踩腫了。老師不但沒有關心,反而嚴厲地責備她,不允許她哭。小玲一個人去看校醫,一個人回到宿舍休息。沒有任何人過來說一句安慰的話。

小玲徹底崩潰了,她失眠,不愛說話,精神狀態特別差,學習一落千丈,頭痛、焦慮還有幻聽都是那個時候一下子出現的。很快,她只能休學在家了。家人責備她,她也認為自己是失敗者,情緒頻繁崩潰。

小玲的症狀背後的創傷事件有很多,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摸索清楚,在這就不一一贅敘了。

至於“病理性的學習成癮”,透過與小玲的深入交談,原因也明朗了。小玲說,專注學習是唯一能讓她忘記痛苦的事。所以她一學習就非常忘我,焦慮和不安全感消失,負性情緒得到很大的緩解。但一停下,現實中的絕望感洶湧襲來,她根本不想面對。

這跟大部分的網路成癮其實是同一個道理——利用令人放鬆或愉悅的事物來逃避現實。她“瘋狂學習”的舉動被不少精神科醫生認為是輕躁狂,但其實背後就是心理創傷。

簡而言之,我們先利用深度潛意識下的記憶重組下技術(MRP),將小玲主要的心理創傷進行修復。然後,再利用深度潛意識下場景重建技術(SRS)處理她的病理性學習成癮等。

很多求治願望緊迫的個案家屬,一上來就問:既然深度潛意識下場景重建技術可以重塑行為,那能不能直接先把孩子的症狀消除了?

我們在臨床進行心理干預上一般不這麼做,因為,表面的症狀就算一時消除了,但孩子心裡的創傷還沒有修復,情緒仍然會波動,治療效果會不穩定。

就拿小玲的強迫性症狀來舉例,在小時候的心理創傷被修復之後,她的強迫性行為大幅度緩解,再透過鞏固治療,便完全消失了。多個類似這的臨床案例表明,其實強迫症背後的根源往往也是心理創傷。

回到小玲的案例上,她的治療過程不僅不順利,而且是一波三折。小玲在接受治療一段時間後,修復了很多創傷,症狀也逐漸消失,她和家人自認為情況穩定便決定回家了。可過了不久,她在學習、生活中又浮現了另外的症狀,暴露出其他的創傷,於是又聯絡我們,再次返回繼續接受治療。前後一共三次,治療時長合計60多個小時。

現在,聽她母親反饋,現在小玲上午在家裡學習,下午在家裡畫畫、看書,或者參加課外輔導,週末跟父母出去散心,狀態很好。她學習過程中依然是開心的,但一到計劃休息的時間就停下來,自己去放鬆一下——練毛筆字。小玲說,寫毛筆字的時候內心很平靜。

她的味覺也完全恢復正常,能夠享受各式美食,這令她非常高興。

抑鬱症:戰勝過去的自己,一個“雙相情感障礙”女孩的康復經歷

至於她的父母,雖然在認識和行為上都有改變和提升,但畢竟是幾十年的性格和習慣了,要改過來非常不容易,但他們也在努力改善,家庭氛圍好了很多。

當然,我們後續還會繼續關注她的情緒和行為,如果有需要,還會介入處理。不過,小玲的主要問題都解決了,性格也堅強了很多,很多挫折能夠自己正確地對待了。

很明顯,小玲的父母、尤其是母親並不懂得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間切換角色,把工作中雷厲風行的強勢做派帶回了家裡。

剛開始治療的時候,我還不知道小玲家裡的詳細情況,只聽到母親對小玲說話,那完全就是一位嚴厲的校長對待“壞學生”的語氣和態度,我心裡嘆了口氣:果然又是家庭關係出了問題。

所以,藉此告誡各位家長,無論在職場上多麼幹練,回到家了,你們都應該卸下工作角色。面對孩子,要拿出家長應有的耐心和愛心;面對另一半,則要拿出應有的包容和理解。只有家庭裡充滿溫暖的親情,孩子的心身才會健康發展。

還有,不得不提小玲就讀的軍事管理中學。聽著小玲描述學校生活時,我又驚訝又生氣:居然還有這種“以分數論成敗”,把學生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扭曲人性的學校教育!

我還上網查了一下,這所學校前幾年爆出學生自傷事件,但仍有數不盡的家長削尖了腦袋要把孩子送進去。畢竟,升學率擺在眼前。對於很多普通家庭、農村家庭來講,考上好大學就是唯一出路。

這涉及社會底層的上升空間和渠道等社會話題,在這暫且不表。但在這種環境成長的學生們,極容易有心理創傷,引發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等。

希望父母在為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不要一味追求高升學率,也不要盲目認為軍事管理化的學校能夠磨礪孩子堅韌的品性。相反,缺乏人性的管理制度會讓孩子出現情緒問題,莫等到孩子出現到精神心理障礙時,家長們才後悔莫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