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之說科學嗎?

身體有酸鹼之分,大部分疾病由“酸性體質”造成,“酸性食物不能多吃”之說流傳甚廣,於是有觀點稱可以透過鹼性飲食來中和人體多餘的酸性,達到身體酸鹼平衡。讓人們不由得相信:“酸性”意味著“危險”,“鹼性”意味著“健康”。那麼,食物和身體到底有沒有“酸鹼性”?身體的酸鹼性和食物的酸鹼性有關係嗎?

1 食物酸鹼性是怎麼回事?

如果把食物燒成灰,再把灰溶解到水中,會發現有些溶液是酸性,有的是鹼性。這也是營養界人士區分“酸性食物”、“鹼性食物”的基礎。這種理論認為,那些灰分是酸性的食物,在體內經過代謝之後,產物會增加血液的酸性;而灰分是鹼性的食物,代謝產物則會增加血液的鹼性。

“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之說科學嗎?

從理論上說,這種理論也能站得住腳。

一般而言,肉、蛋等高蛋白食物和米、面等高澱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硫、磷等元素,代謝之後會生成酸性物質

;而

蔬菜、水果、奶等食物中含較多鉀、鈣等礦物質,代謝產物的鹼性較強

。一定要按照這種標準把食物分為“酸性”和“鹼性”,也可以自圓其說。

“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之說科學嗎?

2 酸鹼體質是不是偽科學

我們先從人體的酸鹼性說起。人的新陳代謝由無數生化反應組成,每一個反應都需要特定的酸鹼環境。在科學上,酸鹼性用pH值來表示。pH值在0~14之間,小的那頭是酸性,大的那頭是鹼性。血液對生命活動的進行至關重要,其

pH值非常精確地維持在7.35~7.45之間

。超出這個範圍,不管是低還是高,生命活動都無法正常進行。7。35~7。45這個pH值範圍屬於“弱鹼性”,所以,如果說要維持人體體液的“弱鹼性”,也沒有什麼不對。

因此,便衍生出吃“鹼性食物”來維持“鹼性體質”的說法。

但“酸鹼體質是偽科學”,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是因為,人體有強大的酸鹼調節體系,生命活動過程中,機體不斷生成酸性或鹼性代謝產物,同時亦有相當量的酸性或鹼性物質隨食物進入體內,但正常生物體內的pH總量相對穩定(pH 7。35~7。45),這是依靠

體內各種緩衝系統以及肺和腎臟的調節功能來實現的,難以被食物左右。

“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之說科學嗎?

在健康狀態下,人體一般不會受攝入食物的影響而導致酸鹼性的改變,除非消化道、腎臟、肺臟等重要器官發生病變,造成人體代謝和酸鹼失衡,但這與食物的所謂“作用”並無實質性的關係。

1930年就有學術論文探討過此事。橘子、牛奶、香蕉都是典型的“鹼性食品”,一次性分別喝下1升橘子汁或者牛奶,或者吃下1斤香蕉,沒有觀察到血液pH值發生變化。而吃下近1斤肉,4位實驗者中有3位的血液pH值沒有發生變化,另一位發生的些許變化也很快恢復原狀。簡而言之,如果非要根據代謝產物的酸鹼性,也確實可以把食物分出“酸性”“鹼性”來,不過這種區分沒有什麼意義。作為“鹼性食物”的蔬菜水果固然應該多吃,而“酸性食物”的肉類和蛋,也是均衡營養不可或缺的部分。

“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之說科學嗎?

1.3 食物酸鹼性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影響嗎

目前確有大量證據顯示,充分攝食蔬菜和水果能夠預防包括惡性腫瘤在內的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但這並非因為它們是所謂的“鹼性食物”,而是因為它們富含各類對維護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大量進食動物性食物等所謂“酸性食物”對人體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也並不是因為其灰分呈酸性,而是大量吃動物性食物可能導致能量、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等攝入超量,使礦物質、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不足,從而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危險性增高。

實際上,各類食物均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相互不可替代,食物多樣化、葷素合理搭配才

最大程度地滿足人體正常生長髮育及各種生理活動的需要

,並且可降低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發病風險,是保障人體營養和健康的基礎。

一味追求所謂“鹼性”食物,摒棄“酸性”食物,只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造成新的不平衡。長此以往,最終損害的還是身體健康。

“酸鹼食物”和“酸鹼體質”之說科學嗎?

請關注[呲牙]請關注[呲牙]請關注[呲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