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沈良方》:治療有五難,庸庸之人豈可易言醫哉

蘇軾是詩詞大家,沈括是科學家。他們兩人本沒有多少交集。

偏偏他們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都喜歡收集醫方。

蘇軾把自己收錄的藥方寫成一本書叫《蘇學士方》,沈括把自己收集的藥方寫成一本書叫《良方》。

不知道哪位仁兄,把這兩本書合編在一起叫《蘇沈良方》。

《蘇沈良方》包括醫方、醫論、本草、灸法、養生及煉丹等很多內容,最早的書,共有15卷。

《蘇沈良方》:治療有五難,庸庸之人豈可易言醫哉

書名雖然叫《蘇沈良方》,其實大部分內容取自沈括的《良方》。

甚至《蘇沈良方》“自序”內容,也與沈括《良方》一模一樣。

顯然,編輯對沈括序文裡談及的行醫理念非常認同。

沈括在“自序”裡談了什麼呢?他談了自己對醫學的認識,提及行醫之難。

具體說到“

辨疾、治疾、飲藥、處方、別藥

” 都很難。這五個方面,不就涉及到治療的方方面面嗎?

一是病的原因千差萬別,有些病,看似很相似,得病的原因卻大不相同。所以,解決方案不能一概而論。

二是病人的身體狀況千差萬別,同樣的病,卻不能用同樣的方,要因人施藥。他還做了一個比方,吃藥“

如酒之於人,有飲之斗升而不亂者,有濡之唇齒而目眩者

”,怎麼可以一樣?

三是熬藥的方式也有很多不同。有的藥材要煮的時間長一點,有點要煮的時間短一點。同樣的藥方,到了病人手裡,情況依然千差萬別。如果你不會熬製,“

如此而責藥之不效,非藥之罪也

”。

四是不同藥材搭配在一起,比例不同,效果千差萬別。他還舉了很多例子,比如“

蟹與柿,單食之而無害也,若二物相遇,不旋踵而嘔

”。所以,每個處方開出來,都是很難的。

五是藥材的來源千差萬別。同樣一棵中藥材,生長的不同階段,藥效不同,採摘的部位不同,藥效也不同。同樣一株草藥,產自不同的地區,藥效也不同。

沈括說,就是因為醫療之難,“

豈庸庸之人而可以易言醫哉

? ”

沈括在“序言”裡談到辯證施藥,精準施藥的問題,施藥的根本是“針對性”。離開了不同病人、不同病灶談藥方,離開了對藥材的精準認識談藥方,都是胡扯。

當你明白了行醫治難,還會對著醫書胡亂吃藥嗎?

“遵從醫囑”,並非說說而已。

沈括還在“序”裡說,“

予所謂良方者,必目睹其驗,始著於篇。

”也就是說,書中的每一個方子,他都親自檢驗過,都有治療成功的案例。

但即便如此,沈括依然提醒讀者,治病因人而異,不可盲目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