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口”是門學問,掌握好了才能遠離疾病

對待病人在服藥治療期間的忌口問題,歷來有兩種看法:一是不問病的深淺輕重和寒熱虛實,主張統統忌口;一是強調食物營養的重要,主張任何疾病都不要忌口。

這兩種看法,雖都有其理由,但都是以偏概全的。

其實,任何一種飲食物,既有利於人體生長髮育的一方面,也有害於臟腑功能的一方面,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我們應該取其利而棄其弊。

“忌口”是門學問,掌握好了才能遠離疾病

疾病的發生錯綜複雜,立法用方也是變化無窮的。但總起來說,不外乎“扶正祛邪”,即如何協調陰陽的相對平衡,透過經絡臟腑,增加人體的抵抗力而祛除病邪,從而達到恢復健康的目的。

要扶正,除了用藥來保護胃氣和及時解除病邪,避免損傷氣血外,還應配合適當的食物營養。這對於治癒疾病,促進康復,有著重要作用。

所以,《素問·臟器法時論》在說到“毒藥攻邪”之後,緊接著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有些疾病透過一定階段的治療,在邪氣衰退,正氣初復的情況下,就是要透過飲食的調節而收全功。

《素問·五常正大論》說:“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

可見食物營養在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性。

但也應該看到,食物營養取之不當,不僅影響治療的效果,而且會增加病人的負擔。

這因為“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素問·五臟生成》)。

有些熱性疾病初愈,由於過食肉類,導致脾胃不和,氣血逆亂而復發,所以《素問·熱論》有“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之說。

食物營養是人體生命活動不可少的物質,具有“利”和“害”的兩面性,因而病人在服藥治療期間的忌口問題,我的看法是既要忌口,又要不忌口。

“忌口”是門學問,掌握好了才能遠離疾病

在什麼情況下要忌口,什麼情況下不忌口,我認為應該根據以下三方面情況確定。

中醫“忌口”的學問之一:根據疾病的寒熱虛實

疾病的發生,儘管是錯綜複雜的,但總不外是感邪於外或病起於內,邪盛正衰或正盛邪衰,病性屬陰或屬陽。

所以,病人對於飲食物的忌口或不忌口,首先應該根據疾病的寒熱虛實來定。

一般來說,凡是屬實、屬熱、屬外感的病變,宜吃清淡而富於營養的飲食物,不宜吃肥甘厚味。

例如麻疹,是感受時行不正之氣,邪犯肺胃而致的熱性病變,在治療過程中,雖然有宣透、解毒、養陰先後次序的不同,但均以透疹為主。

所以在發熱出疹期間,宜吃芫荽、稀粥或藕粉之類,以顧護胃氣而扶正以祛邪,如果吃油膩甘甜黏滯之品,則往往引起疹毒內陷,造成氣急鼻扇,口唇青紫,咳喘肢厥的危候。

又如溼溫病人,為溼熱之邪內蘊中焦,脾胃受困,清濁相干的病變,宜吃富於營養而易消化的食品,如冬瓜豬骨湯、玉米粥之類,既能滲溼清熱,又能扶正,不宜吃甜膩及堅硬之食物,以免加重溼邪而形成危急的病變。

內傷疾病,原屬臟腑虧損,元氣虛弱而致的病變,故其病性多寒多虛,治之當以扶正為主,在飲食的配合上,宜吃甘溫之品以益氣,或甘潤之品以養陰,忌食辛熱發散之品,以免耗氣傷陰。

如肺癆多因稟賦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後,或酒色勞役太過,臟腑虧損,邪毒乘虛入侵而致,除根據病情對證治療外,在飲食上也要適當注意。

如屬陰虛,可多吃甲魚肉或山龜肉粥,或用老母鴨肉煲黑豆吃以固本,並適當吃川貝燉冰糖以治標。

“忌口”是門學問,掌握好了才能遠離疾病

如屬陽虛,可配吃桂圓肉、淮山藥、蓮子肉燉瘦豬肉或山羊肉。淮山藥、蓮子甘平,豬肉、羊肉、桂圓肉甘溫,溫而不燥,補而不膩,溫能長養,甘能益氣生血,配之得當,則正復邪去。

如吃辛燥發散之品,則往往導致耗氣傷陰而邪不去。

又如腎虛腰痛,多屬陰陽兩虧的病變,除在治療上用溫陽或滋陰之藥外,在飲食上要注意調配,民間常食用豬骨煲杜仲或豬腰煲桑寄生,效果比較好。

中醫“忌口”的學問之二:根據食物的效能

任何一種食物,對人體臟腑都有一定的影響,不過由於食物有四性(寒、熱、溫、涼)和五味(苦、辛、甘、酸、鹹)的不同,因此,飲食物與臟腑之間有其特殊的聯絡。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鹹先入腎”。

酸性收斂,甘能緩中,對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的病變,吃一些酸性、甘性的食物,有斂肝、緩急、潛陽的作用;

“忌口”是門學問,掌握好了才能遠離疾病

反之,如屬肝氣鬱結,胸脅脹痛的病變,治之當用疏解之法,在食物上宜配吃辛潤之品,所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這樣,療效就較佳。

苦能通洩下降,凡屬實熱之證,宜吃苦瓜之類,以清熱瀉火;反之,如屬水火不濟,心腎不交的病變,宜吃鹹寒之品,如墨魚、牡蠣肉之類以滋陰潛陽,所謂“急食鹹以軟之,用鹹補之”。

甘為平味,能益氣生血,凡屬脾氣虛弱引起的紫癜,用桂圓肉、紅棗、冰糖之類燉吃,有益氣攝血之功。

如屬食積傷胃,不時脹痛噯氣,不宜吃甘潤之品,只可吃麵條、瘦豬肉之類。

辛性主升主散,凡屬風寒之邪犯肺而引起鼻塞、咳嗽,可吃生薑、鮮蘇葉之類以發汗祛邪;反之如屬肺虛自汗,則宜益氣養陰以斂汗,可用糯稻根、甘蔗之類煲水當茶飲,或喝冰糖酸梅湯,所謂“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鹹能軟堅潤下,凡熱病後期,真陰虧損而便秘者,吃淡菜、鮮牡蠣肉之類,有滋陰通便之效。如屬骨痿肢軟之病變,不宜用這類飲食。

中醫“忌口”的學問之三:根據體質差異和地理環境、生活習性

人體由於稟賦不同和後天調養關係,體質也各有差異。

“忌口”是門學問,掌握好了才能遠離疾病

凡矮胖、屬陰之體,雖吃溫性的食物,亦不為害,如吃寒冷之物,則陽易傷而百病叢生。

凡屬高瘦、陽氣偏盛的體質,宜吃甘涼的食物,以矯正其偏頗,保持陰陽的相對平衡;反之,如吃燥熱之食物,則往往導致“陽勝則陰病”。

飲食的宜忌,除了要考慮體質的因素外,還要注意地理環境、四時氣候和生活習慣等。

例如,西北地高多燥,氣候寒冷,雖多吃溫潤之品,亦不為害;東南地卑多溼,氣候溫和,常吃甘淡之品,則有利於健康。

總之,病人在治療期間,必須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食物的性味功能、病人體質的屬陰或屬陽、平時生活的喜惡、地理環境、氣候的變化等加以綜合分析,然後決定應吃什麼,應忌什麼;

即使做不到不偏於陰,不偏於陽,不偏於血,不偏於氣,亦即要符合《靈樞·師傳》所說的“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的要求,取其利而防其害,促進病體的康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