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死不如賴活著?對重症患者的臨終關懷能否得到實現?

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在醫院的ICU中,我們常常能看到全身插滿各種管道依賴儀器和藥物維持生命的重症患者,他們大多是老年人和遭遇了重大意外傷害的傷員,本身不具備決斷能力,根據家屬意願維持治療。

因為在我們傳統的意識裡,家裡有人得了重病那就一定要傾家蕩產盡全力去治療,否則就是不孝不義。那麼,對於重症患者的機械性維持生命和無意義的治療是否有必要呢?患者的人格尊嚴和生活質量應該如何保障呢?

好死不如賴活著?對重症患者的臨終關懷能否得到實現?

在人的基本生存條件與精神需求的矛盾中,臨終關懷這個理念產生了。

臨終關懷,並非是一種治癒療法,而是一種專注於在患者在將要逝世前的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內,減輕其疾病的症狀、延緩疾病發展的醫療護理。

臨終關懷挑戰了兩大習慣認知,一是西醫理念:以延續生命為最高目標而忽略生命質量;二是傳統孝道:將放棄創傷性治療等同於放棄親人生命。臨終關懷迴歸到死亡本有的自然屬性,強調生命是身心統一的整體,患者的精神層面受到重視,扭轉了現代醫學以笛卡爾身心二元論為基礎的生命認知,將臨終者從無望的機械性救治中解放出來,賦予其支配生命的自由。

臨終關懷體現了醫護職業道德的崇高醫護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就是尊重患者的價值,包括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臨終關懷則透過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用科學的心理關懷方法、高超精湛的臨床護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援療法最大限度地幫助患者減輕軀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質量,平靜地走完生命的最後階段。

你願意渾渾噩噩地躺在病床上苟延殘喘,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平靜地面對死亡?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樣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事實,正是死亡才使生顯得有意義。而臨終病人只是比我們早些面對死亡的人。死賦予生以意義,死是一個人的最終決斷,所以,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要迎接挑戰、勇敢面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