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日說:為什麼認為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最早開始認識到血壓是機械主義時代。當時的物理學界已經認識到水的壓力、壓強等等現象。於是,很自然地思考到:人類的血管內流動的血液是否會有壓力?

1733年英國皇家學會Stephen Hales(1677-1761)首次測量了動物的血壓。他用尾端接有小金屬管的長9英尺(274釐米)直徑六分之一英寸的玻璃管插入一匹馬的頸動維持270釐米的柱高。此時血液立即湧入玻璃管內,高達8。3英尺(270釐米)。

高血壓日說:為什麼認為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對馬的血壓做測量

很顯然,用水的重量來測血液壓力存在很多不方便。比如,水柱得很高。

此後,法國醫生Jean Louis Marie Poiseuille(1797-1869)採用內裝水銀的玻璃管來測量血壓,這使血壓測量方法前進一小步。

但是,這時還需要切開血管做測量,顯然很不方便,也不夠安全。

1896年,義大利醫生Scipione Riva-Rocci(1863-1937)終於改制成了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袖帶血壓計,但是它只能測量動脈的收縮壓;而且測量出的數值也只是一個推測性的約數,欠準確性——-當時得觀察水銀柱的波動來判斷血壓。

俄國外科醫生Korotkoff (1874-1920)對其進行了改進,在測血壓時,加上了聽診器。這一點改進使血壓測量飛躍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因為袖帶的壓力足夠大時就可以阻斷動脈的搏動,從而讓我們聽診不到動脈搏動聲音——這就是收縮壓。當袖帶壓力逐漸縮小,而動脈搏動聲音再次消失,這就是動脈的舒張壓。

當血壓測量得到公認後,血壓有什麼實際意義呢?這點實際上是模糊的。

當時醫學界認為,人的動脈會隨著年齡老化而硬化,因此需要更高的血壓讓血液透過狹窄的血管。所以高血壓是人的重要代償,不應該干預。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 Paul Dudley White,這位名垂青史的心臟病學專家在他的著作中曾這樣寫到:「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tself is a difficult and almost hopeless task in the present state of knowledge, and in fact for aught we know 。。。 the hypertension may be an importan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which should not be tampered with, even were it certain that we could control it。」 。

高血壓日說:為什麼認為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Paul Dudley White:近代著名的世界級心臟病學家,AHA 創始人之一

這種錯誤的觀點在二戰時期仍被廣泛接受。當時最為著名的高血壓患者莫過於美國總統羅斯福。1995 年 Messerli 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公佈了一份羅斯福總統的血壓記錄單(下圖)。

高血壓日說:為什麼認為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血壓監測表及行程

在諾曼底登陸、雅爾塔會議等世界大事發生的同時,羅斯福總統的血壓長期波動在 200/100 mmHg 上下。雖然心電圖和尿液檢查提示已出現左心室肥厚、尿蛋白等「高血壓所致靶器官損害」表現,但總統的醫生們在 1945 年仍對外宣稱:羅斯福總統健康狀況很好!

出乎醫生們的預計,這位偉大的總統在 1945 年 4 月 12 日便不幸死於腦出血。

血壓高,對健康不利嗎?是的。

在二戰之前,美國的保險公司就已經發現人的壽命跟血壓有緊密聯絡。來自保險公司的統計資料顯示:

血壓值 140/90 mmHg 的人在 20 年後比血壓值 120/80 mmHg 的人死亡率高 1 倍,而血壓值 160/95 mmHg 的人比血壓值 120/80 mmHg 的人死亡率高 2。5 倍。

但當時的醫學界並不認為是高血壓導致了人的死亡,而是認為:

高血壓跟年齡老化伴隨,

年齡老化伴隨著死亡,

所以的結論是:高血壓跟死亡是伴隨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並非高血壓導致了死亡。

但這個說法其實並沒有嚴格的邏輯論證。比如,有些高齡人並沒有血壓高;

高血壓日說:為什麼認為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高血壓到底帶不帶來死亡?

我們知道,高血壓通常是沒有症狀的。沒有症狀沒有痛苦,就因為你測量出我的血壓偏高,你就說我有病?

而這種所謂的有病,只是告訴我未來的風險大。而當下卻沒有任何問題。這如何能讓我們相信?

你是不是編造出一個疾病,來哄騙我們呢?

需知,這麼多年也不曾知道有血壓這回事。更遑論高血壓這樣一個無症狀的疾病。

現在還有很多人說,高血壓並不是問題。而是因為吃降血壓藥物導致了心梗、腦梗、腦出血!

高血壓日說:為什麼認為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孫思邈的治未病思想

中國古代有扁鵲傳說。有人問扁鵲,你們三兄弟都是醫生,誰的水平高呀。扁鵲說:

‘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閒而名出聞於諸侯。’

孫思邈也曾名言:高明或有遠見的智者,往往是在疾病沒有蔓延或症候的時候及早干預,防範於未然,提前做好防護,防止疾病的發生或蔓延,倘若「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但是,你把一個沒有症狀的“高血壓”視作為病態,並予以治療。那你得有證據,有邏輯來證明:降血壓是有益的。

高血壓日說:為什麼認為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高血壓被定義為病態的理由是什麼?

高血壓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病態,其實就是因為降血壓帶來了好處。

否則,你的確難以駁斥這個邏輯:

年齡高而高血壓;年齡高而死亡風險高;所以高血壓只是跟死亡伴隨,而並沒有增加死亡、增加疾病風險。

只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降血壓治療,讓病人的死亡風險降低了,讓很多疾病風險不再發生了,這才證明了“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對血壓為140-159/90-99mmHg的患者進行4-5年降壓治療,可預防0。7%的患者發生冠狀動脈事件,預防1。3%的患者發生腦血管事件,總體絕對益處約2%;

那麼相對收益呢? 降壓藥物治療使心力衰竭發生率降低近50%,腦卒降低30%-40%,心肌梗死降低20%-25%;

請注意,

這些統計資料來自相對短期(5-7年)的試驗,因此推測其低估了高血壓治療的真正益處;持續的降血壓治療,在更長期的未來會

持續

帶來收益。

類似的研究還會更深入地探討。比如,血壓降低到什麼標準,會讓病人收益更多?

SPRINT納入了9361例年齡≥50歲的高血壓患者,他們在納入試驗時的收縮壓介於130-180mmHg。

患者被隨機分為:

標準治療組(收縮壓目標為<140mmHg)

強化治療組(收縮壓目標為<120mmHg);

兩組的舒張壓目標均為<90mmHg。

研究結論是:

1,強化治療組相較於標準治療組顯著降低了主要終點的發生率(5。2% vs 6。8%);主要終點是心肌梗死、急性冠脈綜合徵、腦卒中、心力衰竭或心血管性死亡的複合。(中位隨訪3。33年後的結論)

2,強化治療組也顯著降低了全因死亡率(3。3% vs 4。5%)。(中位隨訪3。33年後的結論)

3,強化治療組還降低了輕度認知損害的發生率。(中位隨訪5。1年後的結論,6。1% vs 7。5%)

這證明了不但要降血壓,而且要實現相對嚴格的更低血壓;從而讓病人獲益更多。

高血壓日說:為什麼認為高血壓是一種病態?

腦梗、腦出血、心梗的最大風險來自於高血壓

平常我們強調要實現血壓達標。但卻沒有跟公眾說清楚:為什麼降血壓。

儘管降壓治療後,仍會有病人腦梗、心梗、腦出血等等;但這種風險被降壓治療降低了。

不能看到降壓後仍會有疾病,而不去看如果不治療會發生。降壓治療不能讓你完全杜絕疾病,但卻可以讓相對收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