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走下神壇,迴歸醫療本質(三)對疾病病機的認識(3)

上一篇講了邪正虛實的問題。本文講一下陰陽失調。

教材上對陰陽失調作為一個病機,其實這跟上一個病機邪正虛實是重複了。因為陰陽是總綱,陰邪陽邪、陰氣陽氣,在上一篇其實講的還是這些內容。

1)陽偏盛、陰偏盛,其實講的還是陽性邪氣偏盛,和陰性邪氣偏盛,就是熱邪和寒邪偏盛。形成原因在前面分別詳細講過,熱邪就是淤堵導致散熱不行或者陽氣過度激發,或者過食熱性食物。寒邪就是寒涼冷飲或者感受外寒。

2)陰陽偏衰,是指陰氣偏衰即陰虛、陽氣偏衰即陽虛。陰虛書上講一般是陽邪傷陰。實際上往往都是淤堵導致陰氣不能生成,大實熱的情況比較少見。陽虛呢,現在比較多見,但是沒有一個是虛證,都是因為寒溼淤堵導致的陽氣不能生成,都是實證。

3)陰陽互損,書上講的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這裡實際上有點多餘了,太過於玄乎了。氣液固三相之間的轉化,本身不復雜。單純用一個陰陽概念繞來繞去,把人講糊塗了。

4)陰陽格拒,首先看陰盛格陽,這個理論還是有點用的,但是書上講:陰氣偏盛至極,雍閉於內,寒盛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這裡就有一個錯誤,寒性陰氣只會讓人冷,怎麼會使陽氣浮越於外呢?氣態的特性是遊走,所以必然是有液態的寒溼淤堵,使得最後的陽氣無法進入臟腑而浮越於外,表現為脈象浮大無根、臉色浮紅。

再來看陽盛格陰。就是體內熱極,反而有四肢寒涼等寒像。其實這種情況熱象還是很明顯的,比如口渴等症狀。原因自然也不是陽盛格陰,而是津液不足,導致無法氣化。實際上這種情況極其罕見,絕大部分情況還是雖然見到熱象,但是本質還是寒溼淤堵,熱是假熱。如果一個人津液不足,透過飲食也無法補充,實在無法想象這是一種什麼情況,所以我認為這種陽盛格陰的情況現實中幾乎不存在,除非是遭受酷刑。

陰盛格陽,是因為陽本來在外,是骨髓化生陽氣。陽盛格陰這個就有點說不通。離開氣液固三相的變化,這個陰陽就太玄乎,很難理解了。

5)陰陽亡失,在大汗或洩下過度等情況下,出現氣血津液流失,出現陰陽不足,這個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也是非常兇險的。如果寒熱判斷錯誤,也很容易導致誤治加速死亡。

6)陰陽轉化,這裡是說,如果熱證病人,元氣耗盡,出現寒證。這種情況應該是接近死亡了吧。基本上也是很難見到。

以上雖然講了很多,但是實際上並不實用。我們只要把握好氣和津液的轉化,即氣化原理,把握好虛實。症狀的變化根本不會形成任何干擾。外在表現的寒熱,除了大實熱以為,其它都是寒實淤堵,最多也就是寒熱錯雜。而大實熱是非常罕見的。所以真不明白現在的中醫理論把一個寒熱辨證都說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回事?

中醫理論走下神壇,迴歸醫療本質(三)對疾病病機的認識(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