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扶陽觀點在疾病治療中的具體運用

中醫扶陽觀點在疾病治療中的具體運用

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陽主陰從

從生理上,鄭欽安認為:“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陽氣是陰氣的根本,二者的關係中,陽氣充足,則人體不易受到邪氣的侵擾。亦曰:“陽統乎陰,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陽氣佔主導,起統領陰氣的作用。以及:“陽旺一分,陰即旺一分,陽衰一分,陰即衰一分。”在陽氣充足的前提下,陰氣才能化生充足;如果陽氣虛衰,陰氣也隨之虛衰不足。又如:“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陽氣乎。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有陽則生,無陽則死。”生命存在的根本是陽氣,有陽才有生命,才是健康狀態。

中醫扶陽觀點在疾病治療中的具體運用

在病理上,疾病的發生發展不是陰陽失於相對的平衡,而是破壞了陽主陰從的格局才導致的,即打破了“陽主”之地位。雖然現行的中醫基礎理論強調陰陽平衡,對立統一,但“扶陽學派”認為,陰和陽始終存在陽主陰從關係,故在理論上遵從陽主陰從,在辨證上以陰陽統分萬病,在治療上,始終重視扶陽,大量運用溫熱藥物。

從這些原文的論述可以看出,從表面上看,陰陽兩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互為根本,陽依賴於陰而存在,陰也依賴於陽,二者相互消長。然而在相互消長、平衡協調的同時,陰陽之間並不是絕對平等的,陽氣統領陰氣,陽氣占主導地位。

中醫扶陽觀點在疾病治療中的具體運用

病在陽者,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

“扶陽學派”的代表醫家盧崇漢在《扶陽講記》中直接引用了《內經》陽氣理論的諸多內容,如分析引用了《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關於陽氣重要性、作用、陰陽關係的經典論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

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基於《內經》陽氣理論,“扶陽學派”認為人體在生理上,陽為根本,陽氣關係到生命的強弱與存亡。病在陽者,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

中醫扶陽觀點在疾病治療中的具體運用

善用姜、附、桂扶陽

扶陽學派之開山宗師鄭欽安,崇尚《傷寒論》扶陽思想,極力推重陽氣,明確指出: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自然百病不作。陽氣不足,稍有阻滯,百病叢生。”臨證“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

”(《醫理真傳》),“以陰陽為綱”,善以扶陽大法治病療疾,擅長運用大劑姜、桂、附等辛熱藥物,起死回生,屢建奇功,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被人們親切地頌譽為“姜附先生”。

現代名醫祝味菊先生,在鄭欽安及其傳人盧鑄之的影響下,對扶陽學術思想推崇有加,力主“陽為生之本”,極其重視陽氣在人體生理、病理、治療、預後及康復中的作用,認為人體免疫力、抵抗力和修復能力等皆與陽氣密切相關,稱“陽氣者,抗力之樞紐也

”。

中醫扶陽觀點在疾病治療中的具體運用

“夫邪正消長之機,一以陽氣盛衰為轉歸。”在《傷寒質難》提出“陽常不足,陰常有餘”之重要論斷,因而臨證廣用溫法,創立了溫散、溫潛、溫滋、溫清和溫潤等扶陽方法,素有“祝附子”之美稱。著名醫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吳佩衡,大力倡導經方學理,十分尊崇仲景扶陽治療大法,善用附子,而且在劑量及應用範圍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對陽虛陰寒證的治療研究造詣頗深,形成別具一格的學術流派。此外,唐步祺、範中林、盧崇漢等火神派傳人,臨床皆強調扶陽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