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以為是的“聯虜平寇”以及自取其辱的“北使團”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順軍進入京師,思宗自縊殉國。四月盤踞於遼東的滿清在逼降吳三桂後入關,並於五月攻佔了北京。明朝在南京重新組建朝廷後,不得不承認了一個事實,自己沒有能力同時擊敗李闖和滿清。

不過對於南京朝廷而言,確認西寇李闖、東虜滿清誰才是自己的首要敵人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

明朝自以為是的“聯虜平寇”以及自取其辱的“北使團”

相較而言滿清是外族,而且明朝與其的仇怨比西寇要久遠的多,努爾哈赤早在萬曆朝就開始反叛了。而且滿清經營遼東這個穩固基地幾十年,組織上也比西寇更為緊密。因此從難易程度以及平衡的角度來說,南京朝廷“聯寇抗虜”是更為有利的選擇。

但是先帝思宗被李闖逼死是天下共知的事實,君父之仇不共戴天,誰也不敢直言放棄。加上大順軍入京後對官紳的殘酷盤剝,也讓南京朝廷上下心有餘悸。因此南京朝廷內外瀰漫著討賊報仇的情緒,例如劉宗周、史可法等均上疏弘光請求釋出北上討賊的詔令。

另一方面朝廷也擔心不盡快表明態度,一旦滿清和李自成結成同盟,南京朝廷別說收復故土,能不能存活下去都要打上問號了。

最後因為訊息傳遞不明,南京朝廷將吳三桂的投降、山海關大戰、李闖敗逃,當成吳三桂在“借虜平寇”。弘光帝盛讚其“

三桂倡義討賊,雪恥除兇,功在社稷

”。朝臣們也紛紛將吳三桂譽為中興唐朝的郭子儀、李光弼……

在這些情況下,南京朝廷最終確定了“聯虜抗寇”的策略,並在崇禎十七年七月的組建起以左懋第為主使,陳洪範、馬紹愉為副的“北使團”。一方面是為了讓滿清知道明朝在南京重立了朝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儘快議和以實現“借虜平寇”的目的。

明朝自以為是的“聯虜平寇”以及自取其辱的“北使團”

為了向滿清表明對出使的重視,朝廷發出《大明皇帝致書北國可汗》的國書,相當於正式承認了滿清的地位(之前一直視其為叛逆)。還分別為出使三人加了銜(陳進太子太傅、左進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馬進太僕寺少卿)。

同時為了拉攏吳三桂,一併準備了犒賞關寧軍的白銀十萬兩、黃金一萬兩、綢緞一萬匹、漕米十萬石。

然而南京朝廷這邊火急火燎組建使團時並沒有去考慮,也沒有關心滿清方面具體是怎麼想的,對於議和又會是什麼態度。

應該說滿清剛入關的時候還是很願意和明朝合作的,畢竟那個時候滿清連能不能擊潰李自成並在京畿站穩腳跟都沒底。

但是在滿清和李自成爭鬥的過程中,南明在幾個月的時間裡既沒有北上收復地盤,也沒有整合明朝已經被打散的力量。時間和精力全部耗費在不讓福王的兒子(弘光帝)登基稱帝上了(史稱“定策之爭”)。

結果滿清從京畿趕走了李自成不說,還白撿了河南、山東這兩大片無人管的富饒基地。從而他們入關後的策略以及對待南明的態度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此時滿清不但不再滿足於佔領京畿,他們已經想獨霸天下了。而南京朝廷還視其為割據遼東貪圖中原財物的山野部族。這種認知下的出使,能取得什麼好結果呢?

而且北使團還未出發就出了不少問題。

首先左懋第不滿意馬紹愉同行。在崇禎朝時,左懋第是主戰派,而馬紹愉屬於主和派。政見的不合,讓兩人互相頗為敵視。而且左懋第認為,馬紹愉當年不但私下與滿清議和(受崇禎密命),而且議和時還有辱國體(許厚利)。

因此左懋第把這些陳年舊事又翻了出來,彈劾馬紹愉,目的是把馬趕出使團。讓左懋第鬱悶的是,朝廷不但沒同意他的要求,還給使團加了個人 —— 祖澤傅,著名降將祖大壽的兒子。這“北使團”尚未出發,內部就因各自的政見而貌合神離了。

當然朝廷的本意並不是想給左懋第添堵。因為滿清那邊很多明朝降臣原屬主和派,不少明朝降將原本就是祖大壽的部曲。朝廷是想借助他們的關係和影響進一步促進議和的成功。

只能說願望是美好的,但是朝廷似乎沒有去思考過那些人為什麼會投降,自以為是地認為他們還心繫朱明皇朝。要知道不久前,李闖扛著大刀走向北京時,偌大的皇朝無人真正率兵勤王。貪生怕死解釋不了這個問題,大家都對這個皇朝心無眷戀,明白這個皇朝已經爛透了才是事實。

同時南京朝廷也沒有去考慮馬紹愉和祖澤傅等人是不是也會和那些投降的文武官員做出一樣的選擇。

除此之外更讓左懋第不滿的是,朝廷並沒有說明白北使團的出使目的。“聯虜”到底要聯到什麼程度,相應的朝廷願意付出的好處又具體是什麼。

明朝自以為是的“聯虜平寇”以及自取其辱的“北使團”

因此左懋第上疏朝廷自行提出了議和的要求和條件。大致是滿清退回遼東並出兵協助明朝剿滅李闖(相關軍餉由明朝支付)。作為回報明朝不再將其視為必須征剿的叛逆,同時開放互市。

這議和條款別說滿清會不會同意,南京朝廷不少人都覺得苛刻。為了防止左懋第就這麼北上壞事,朝廷討論後補充了兩條。一是以長城為界,將關外讓於滿清;二是可以同意歲幣,以十萬兩為上限。

但是左懋第又不同意了,他覺得與其這樣乞和,還不如讓他直接率兵北上討逆。最後還是在史可法的“強硬”勸說下,左懋第才勉為其難地同意北上出使。

由此可見南京朝廷對此次使團的組建和準備很草率,目標更多的是建立在自我臆想之上。加上之前說的完全沒了解滿清的變化,一廂情願地認為朝廷給出這麼“優厚”的條件,滿清定然接受。因此這次出使必然要成為自取其辱的鬧劇。

當年九月初五,北使團在山東濟寧與清軍首次接觸。濟寧的清軍對於來自南京的使團一點也不熱情,要求北使團立即遣返護衛兵馬,不然不允許使團入城和繼續北上。考慮到使命,左懋第被迫接受了清軍的要求。

十八日北使團到達德州,待遇進一步的惡化。明朝降將、清朝的山東巡撫方大猷禁止北使團入城,並告示使團:

奉攝政王令旨:陳洪範經過地方,有司不必敬他,著自備盤費。陳洪範、左懋第、馬紹愉只許百人進京朝見,其餘俱留置靜海。祖澤溥所帶多人,俱許入京。

《南明史》

“朝見”一詞實際已經表明了滿清此時對於南京朝廷的態度,但是使團仍然沒有清醒過來。經過內部商議後還是認為應該優先完成出使重任,遂同意了滿清的要求。二十九日“精簡”後的使團到達河西務,又被告知順治將於十月初一舉行登基大典,使團原地待命。

十月初五,使團到達張家灣後,左懋第覺得不能再這麼退讓下去,不然南京朝廷和皇帝將顏面全無。他命令使團停止前進,並向多爾袞發出書信,要求滿清派出大臣郊迎使團。並且也向京師諸多投降的文武大臣發出書信,邀請他們前來相會。

明朝自以為是的“聯虜平寇”以及自取其辱的“北使團”

但是諸降臣無一回應,不過在王言的勸說下,滿清最後還是派出了官員和儀仗隊,於十月十二日將北使團迎入了北京。

使團入京後,左懋第才意識到所謂的談判根本就無法展開。滿清的官員要求北使團將國書上呈禮部,左懋第怎麼可能同意?因為這是中原皇朝接待藩屬國朝貢的流程,左懋第要求當朝遞交國書,雙方不歡而散。

此後滿清除了十五日接收北使團帶過來的錢糧布匹時態度積極之外,對使團非常冷淡,只不過是讓一些官員來詢問了南京朝廷此次出使的目的。但是這種非正式的接洽,雙方除了討些嘴皮子快活之外,不會獲取任何實質性的成果。

此時清廷也不是完全不理會北使團,多爾袞專門和內院諸臣商議過如何處置北使團。只不過有建議招降扣押的、有建議直接殺了的、有建議不論投降與否先強行剃髮的(原太監馮銓)……

只有洪承疇說了句好話“

為難他們,以後無人敢來了

”。多爾袞最終決定“

不難為

”北使團並將他們“

遣返

”南京。

二十日清廷知會使團不日將遣送他們返回,但是同時也告知使團,祖澤傅及其隨從被他父親祖大壽“

留下

”不南歸了。對此左懋第也不想發表意見,他只是提出南歸之前能去昌平祭奠先皇陵寢。

對此滿清一口拒絕,並拿出了他們為南明朝廷準備好的“

大帽

”。

滿清指責南京朝廷不救先帝、擅立皇帝、各鎮擁兵為禍地方(這條倒是不假)等等,根本沒資格去祭奠先皇。並正式告知,滿清將代天行罰,南下剿滅南京偽朝廷。

至此北使團的任務徹底失敗,南京朝廷“聯虜抗寇”的願望也徹底破滅了。

二十七日北使團在清兵的催促下開始南返,十一月初四,清軍騎兵又在滄州追上了使團。清軍要求左懋第、馬紹愉等人返回北京(後左懋第就義、馬紹愉降清),只許陳洪範帶少許隨從返回南京。

清廷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陳洪範、祖澤傅早已暗地裡投降了滿清。他們將南京朝廷裡混亂的局面,以及各鎮將擁兵自立、互相攻伐的資訊全盤告知了滿清。清廷留左懋第、馬紹愉只是為了進一步破壞南京朝廷的內部平衡,加速南明的分裂和內亂。

放陳洪範返回,是因為他自己自告奮勇要去招降南明方面有意投降的官員和將領,只是清廷此舉並沒什麼效果。陳洪範在南返的途中游說四鎮將之一的高傑降清未果,返回南京後朝廷也對他生了疑心,將其削職發回了原籍。

不過清廷實際也不需要多此一舉。清軍南下時,南明朝廷正在搞內訌,大將左良玉率大軍前往南京“

清君側

”;江北的明軍更是望風而靡,多鐸到達南京時明朝降軍都收了幾十萬。

這就是南明一廂情願的北使團,所謂的出使不但成為了笑話,還把自己的底全盤透給了滿清。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