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真的沒有防範過身邊趙匡胤等武將嗎?

柴榮不敢坐等時間流逝,幾乎在毀佛同時——顯德二年(955),採納王樸“攻取之道,從易者起”的建議,於五月派兵西征後蜀,經過一段時間,再得四州之地,然後審時度勢停止進攻。

從表面看,當然是柴榮穩紮穩打,可內在原因還是這一戰進行的沒有想象那樣容易。客觀來看,柴榮整頓擴充軍力還不足一年,所以,不能說周軍已經非常強大。

而後蜀依託城池嚴防死守,後周大軍每每難以順利攻克,戰事往往進入焦灼狀態,柴榮能夠見好就收,自然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真的沒有防範過身邊趙匡胤等武將嗎?

周世宗柴榮的塑像

當時,後蜀後主孟昶派捧聖控鶴都指揮使、保寧節度使李廷圭為北路軍首領,左衛聖步軍都指揮使高彥儔為招討使,武寧節度使呂彥珂擔任李廷圭副將,客省使趙崇韜為監軍。

這一年的六月初五,雙方在威武城(位於鳳州的東北,今陝西鳳縣鳳州鎮東北六十里附近)遭遇,後蜀大將李廷圭擊敗周軍,俘獲濮州刺史胡立等。然後孟昶派人聯絡南唐和北漢,相約共同對付,形勢顯然對後周頗為不利。

後周大將王景推進很不順利。宰相李谷就對柴榮說,征討後蜀“持久無功”,糧草運輸接濟不上,不如就此罷兵。柴榮一時鬱悶,很不甘心,為了解實際的戰況,就派趙匡胤赴前線調研。趙匡胤已有成為柴榮心腹的跡象,為了讓主上滿意,他在前線週轉了一圈之後,回去向柴榮表示秦、鳳等地可取。

周軍堅持到八月,王景終於小有斬獲,俘虜後蜀兵三百餘人。然後在黃花谷口(亦在鳳州的東北一帶)設伏痛擊蜀軍的偷襲部隊,俘虜擴大到三千多人。這一戰成為轉折點,後蜀軍心動搖,各路人馬開始退卻。

蜀軍主將李廷圭、高彥儔遠撤到青泥嶺(今陝西略陽縣以北)。秦州主將韓繼勳偷偷跑回成都,留下觀察判官趙玭守城。而趙玭原是後晉的舊將,見後周“將皆武勇者,卒皆驍銳者”,於是投降,緊接著成、階二州也都投降。柴榮對此勝績滿心歡喜,和大臣們商討後任趙玭為郢州刺史。

再到十月,後蜀孟昶向柴榮溝通和解,可是書表言辭依然很強硬。柴榮為當世雄主,自然不爽,就讓王景繼續進攻,圍困鳳州,然後另一大將韓通到固縣預防後蜀可能增援。又經過兩月圍攻,於年底十二月三十日攻克鳳州,活捉後蜀威武節度使王環及都監趙延溥等五千餘人,趙延溥被俘後絕食而死。

至此,川蜀門戶的秦、鳳、成、階四州全歸後周佔據,後蜀君臣無不震驚。為安撫民眾,柴榮下詔“除二稅必須徵收以外,凡是蜀人所訂的各種租稅及徭役,全部廢止”。同時,柴榮非常高明地下令特赦所有後蜀俘虜,是去是留讓他們自己決定,由此四州民眾皆歸心後周。顯德三年(956)六月,柴榮任征討後蜀有功的大將王景為秦州節度使,兼任西面沿邊都部署,防禦党項和後蜀。

王景在此戰立下大功,他當時已經年屆七旬,柴榮對他很是很敬重。

在唐末五代時期,王景根本不算有多出名,可到後周這個階段,他也稱得上一個很有資歷的宿將了。

王景的家境貧窮,出身很不好,年輕時曾經淪為盜賊。早年梁晉爭雄階段,他跟隨後梁的大將王檀。李存勖滅梁後,王景歸順後唐。唐末帝李從珂在位時,王景曾追隨勇將張敬達討伐石敬瑭。張敬達被楊光遠殺害後,唐軍都歸順了石敬瑭,王景授相州刺史。

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真的沒有防範過身邊趙匡胤等武將嗎?

有關柴榮的連環畫

天雄軍節度使範延光舉兵反抗時,唯有王景進行抵抗,石敬瑭對王景予以表彰,逐漸受到提攜。後來石重貴繼位後抵抗契丹,王景跟隨高行周抗擊有功,升遷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擔任鄭州防禦使。到劉知遠建後漢時已經加王景為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這種顯貴職務了,尤其郭威和王景的關係一向不錯。郭威很有謀略,而王景就是那種典型的武將,為人粗豪,所以王景一直算做事務實靠譜的那種人。

郭威當然繼續給與很高的禮遇,也很放心把王景交給柴榮繼續重用,柴榮繼位已升王景為褒國公加開府儀同三司,然後又加中書令。此後王景一直坐鎮西陲,直到北宋建立才入朝,但王景於北宋建立兩年後就身故了,年七十四歲,追封為岐王。

與後蜀的一戰下來,後周的軍心士氣空前旺盛,經過一年時間的整頓和實戰積累,柴榮立刻轉向征討另一強盛對手——南唐,這一次不是一戰,而是兩年時間經歷三次大戰,直到顯德五年正月,南唐被迫與後周簽訂合約,去掉“唐號”改名為“江南”,後周得到江北十四州六十縣,這樣南方十國基本沒有敢向後周挑釁的對手,後周順利一躍成為五代十國的最強勢力,初步具備一統天下的條件。

原本南唐的綜合實力可算當時數一數二,可後周經過一次征伐,經過一番擴充,上下確實脫胎換骨。柴榮也早就看到南唐境內的富庶,經過一戰取勝後蜀,幾乎是沒有懸念地會與更有實力的南唐展開對決,湊巧在出徵後蜀之時,南唐還同意與後蜀要聯合出兵。後蜀既然已經被打敗,不敢再貿然作對,那麼自然就將新的目標轉為南唐。

當時的南唐中主李璟,似乎各方面都與孟昶相似,大體也算寬柔之主。尤其和他後來的兒子都是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詞人,只不過流傳到今天的“南唐二主詞”往往是後主李煜佔了大多數名聲,李璟的詞作如今只有區區幾首(事實上李煜留下的詞作總共也就五六十首,當中還有一些爭議和殘句,但比李璟還是要多)。

在顯德二年底的時候,柴榮已經派宰相李谷出任淮南前軍行營都部署,兼任廬州、壽州知州(當然屬於掛名),開始做一系列準備,再令忠武軍節度使王彥超(忠武軍節度使即晚唐以來的陳許節度使,另外轄申州、亳州等(申州今為信陽市所轄溮河區一帶,而亳州今已經劃入安徽),以許州為中心,後梁一度改名匡國軍,後唐才恢復為忠武軍)擔任其副將,跟著就派遣督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名將領率軍出征。

與南唐毗鄰的吳越王錢弘俶非常緊張,遣元帥府判官陳彥禧往後周入貢,柴榮透過使者轉交詔書,命錢弘俶率軍準備協助周軍作戰。顯德三年(956)正月裡,柴榮正式下詔征討南唐,王彥超進軍壽州境內(壽州實際就是今安徽淮南市壽縣一帶),先鋒都指揮使白延遇進發山口鎮(山口地名非常普遍,就今安徽省範圍來說都有多處,以《資治通鑑》所記,為今淮南市西面的山口鎮),先後都擊敗了一兩千人的南唐軍。這時柴榮於京師開動一系列加固汴梁的工程,等安排好留守人員,他於二月離開前往親征南唐。

當時李谷負責主攻壽州實際並不順利,他想靠搭浮橋渡過淮河。南唐駐壽州的神武統軍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做出要破壞周軍浮橋的舉動,李谷有些手忙腳亂,因為他們作為北方軍隊,大多數人不善水戰,就決定回防浮橋。

柴榮那會兒才走到圉鎮(位於杞縣西南,距離開封並不遠,今杞縣都屬於開封市),一方面派人阻止李谷回撤,另一方面火速讓李重進快馬趕到淮河邊防禦。實際劉彥貞並不算多麼厲害的勇將,據說靠吹捧李璟而獲得器重。劉彥貞的裨將鹹師朗等也全是一群有勇無謀的人,看到李谷率部撤退均大喜過望,直接攻打正陽關(壽縣西六十里的正陽鎮),整個隊伍加輜重號稱長達幾百裡。

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真的沒有防範過身邊趙匡胤等武將嗎?

宋太祖趙匡胤的畫像

南唐的名將劉仁贍(其父劉金是跟著楊行密起家的元老之一,號稱淮南三十六豪傑之一,官居濠州團練使,劉仁贍的兄長劉仁規娶的就是楊行密之女,接替劉金掌管濠州。劉仁贍出仕已經是李昪建立南唐,起初任右監門衛將軍,可能有親貴子弟受父兄功勳領受職務的嫌疑,實際他是從出任袁州、黃州等地刺史起家。李璟繼位以後,提拔為龍衛軍都虞侯,成為統領親軍的心腹,然後劉仁贍開始熟悉軍事,成為文武兼備的人物,尤其攻滅馬楚有大功,劉仁贍名聲顯赫,受清淮軍節度使,坐鎮淮西壽州)和池州刺史張全約見狀急忙制止,並用很委婉的口氣,但是劉彥貞完全不接受。在劉彥貞部離開後,劉仁贍就斷定南唐此戰必敗,隨即加固了壽州一帶城池的防守。

果然,李重進過淮河大破劉彥貞,將其斬殺,裨將鹹師朗被擒,南唐軍士據說陣亡就過萬人。張全約帶劉彥貞的殘部返回壽州,劉仁贍就上表李璟請求任命張全約為馬步左廂都指揮使。皇甫暉、姚鳳兩部退保清流關(位於安徽滁州以西十二公里外關山,為南唐設立的重要關口,保障南京安危的要道),滁州刺史王紹顏直接棄城逃跑(王紹顏本為文士,以書法和醫道聞名,編寫有醫書《續傳信方》)。三月中,柴榮率親軍到達壽州,下令展開猛攻,趙匡胤再次表現神勇,於渦口大破南唐軍,都監何延錫等人戰死,五十餘艘戰艦被周軍俘獲。

這時,柴榮展開多路出擊,令武平軍節度使王逵準備攻鄂州,然後轉變主攻方向為滁州。趙匡胤領軍攻取清流關,進發滁州城下,守城主將皇甫暉居然打算和趙匡胤對陣決戰。趙匡胤可以說是整個古代帝王堆裡論單打獨鬥,功夫絕對拔尖的,一般人物哪裡是他對手,皇甫暉和副將姚鳳帶著隊伍出來佈陣,趙匡胤看到機會,拍馬直衝過去將皇甫暉頭部打傷,連同副將姚鳳一起生擒,趙匡胤大叫:“我只殺皇甫暉,其他人一概不追究。”

南唐軍見趙匡胤氣勢驚人,軍心頓時瓦解,滁州順利攻取。柴榮非常高興,派遣翰林學士竇儀前往滁州檢查收繳物資(再次可見柴榮攻打南唐的根本要害依然在於江淮地區多年積累的財富),這裡就發生之前論述範質和竇儀關係時的一幕,趙匡胤對竇儀為人刮目相看,開始刻意結交。過後柴榮讓左金吾衛將軍馬崇祚擔任滁州知州(馬崇祚事蹟非常少,僅知出道於後晉,似乎在契丹攻滅後晉時曾投降,後來迴歸中原,仕途不很順利,到後周階段才稍微有一些機遇)。

顯德三年四月,柴榮獲悉揚州缺少守備,令韓令坤突襲揚州,要求不要驚擾百姓。揚州有南唐先帝陵寢,中主李璟已被嚇得逃離金陵,同時派遣使者求和。柴榮根本不打算罷手,將使者一頓呵斥,藉口要求李璟親自前來談和。而吳越方面得知南唐打算求和,便趁機出兵,錢弘俶派遣吳程作為衢州刺史鮑修讓、中直都指揮使羅晟的監軍,領兵前往常州。

四月中旬,得到王逵報告,稱鄂州附近城寨已經攻取。然後趙匡胤也回報南唐天長制置使耿謙投降,繳獲軍糧二十餘萬。而韓令坤跟著又攻取泰州,李璟派人向契丹求援,但是信使被周軍截獲。然後周軍大力圍攻光州(今河南與安徽毗鄰的信陽市固始縣、潢川縣一帶),不久也攻克。行舒州刺史郭令圖攻陷舒州,南唐蘄州將領李福殺掉知州王承巂投降。

柴榮再派遣六宅使齊藏珍(六宅使是唐代設定管理皇室子孫的專門職務,當初於長安有號稱十王宅、六王宅的諸院落,其總管簡稱六宅使。五代和北宋都繼續保留,作為一種武將升遷的暫時官階名號,像《資治通鑑》記後周廣順三年,高紹基多次奏契丹犯邊,郭威派六宅使張仁謙往延州查訪,發現高紹基是謊稱訊息,其實希望留任加官的嫌疑。張仁謙是一個厲害武將,入北宋作為悍將王全斌的屬下,一起滅後蜀任劍州刺史,與王全斌都主張對後蜀下狠手,引發蜀地在北宋初期多次動盪)攻打黃州。

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真的沒有防範過身邊趙匡胤等武將嗎?

著名的南唐二主詞集

周軍攻勢迅猛,李璟再次遣使求和,打算獻出淮南地區,柴榮仍然不滿意,因為淮南的州府半數都拿下了,剩下的並不是多大問題。過後吳越也攻下常州,擒獲守將趙仁澤,將其帶去錢塘見錢弘俶,趙仁澤當面責罵錢弘俶背棄和南唐的約定。錢弘俶非常氣憤,將趙仁澤打傷。南唐宰相元德昭認為其忠勇,勸說留下他先治傷。

柴榮進一步加大力度圍攻,楚州(今江蘇淮安市一帶,楚州為楊行密任淮南節度使時早期所佔據的重鎮)一戰非常辛苦,連攻四十天沒有成功。柴榮親自趕到楚州城北,督軍挖地道進城焚燒,城牆破壞,張彥卿、鄭昭業戰死,周軍很氣憤,對百姓進行一番報復。附近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一帶)也被攻下,柴榮到達長江邊準備過江。李璟再次派遣使者求和,決定去除南唐字號,派陳覺奉表請求傳位給他的長子李弘冀,此後方便聽命後周。

柴榮這一次大舉攻取南唐各地,得到了許多投降的南唐水軍和戰船,雖然還需要整合改編,但周軍總體實力已經再次實現質的飛躍。

柴榮也終於同意跟李璟議和,賜書說:“皇帝恭問江南國主。”這時揚、泰、滁、和、壽、濠、泗、楚、光、海等州已經為周軍所得,李璟跟著又被迫獻出廬、舒、蘄、黃四州,總體上是與後周劃長江為界,江北的絕大部分地方都被後周佔據,這時已經是顯德五年初(958年)。

周世宗柴榮風光無限的班師回京,整個顯德五年就基本處於修整和恢復狀態,比如新得的南唐州府,個別將領比較貪心,或對百姓不好,柴榮進行了一番懲處。像楚州的攻取非常艱苦,擅殺降卒的兵馬都監武懷恩被定罪棄市。另外貪佔榷稅錢五十萬、官絲二千兩的楚州防禦使張順也被賜死。

對於從淮南地區歸附的南唐軍士,為了順利安撫民心,和之前後蜀的降卒一樣,採取寬大釋放策略。但柴榮的真正用意還是想讓這些軍士返鄉務農,也為了日後可以正常收取地方稅賦,恢復民間生計。

用了一年多時間休養,等到顯德六年(959)四月,柴榮在京師崇元殿正式提出討伐北漢,一統北方的雄偉計劃。怎知天平軍節度使李重進提出不同看法:“欲伐北漢,必先攻遼。遼自得了我十六州之地後,使我中原失去北關與外番地利之屏障,遼兵隨時可以入河北。如能收得燕雲之地,北漢乃甕中之鱉,可不戰使其歸降。”

柴榮自然不是一時頭腦發熱,預先已多次打探情報。當時契丹的總體實力的確很強,在位的君主是號稱性格古怪的穆宗述律(遼穆宗是太宗耶律德光的兒子,他的個性問題實在另有緣故,不能以單純的昏庸古怪來看待,以後論述契丹遼朝時筆者會再作討論),駐守燕京的蕭思溫才幹平庸,柴榮覺得可以冒險一試。因為歷史上所有軍事行動原則來說都是一番冒險,這方面從來就沒有什麼萬無一失之說。

若是看歷史上每一次最後的大一統之戰,相對來說確實有一方的綜合實力會佔絕對優勢,剩下一方肯定處於明顯劣勢,像隋朝滅南陳,宋朝滅南唐,蒙元滅南宋這種,都可以這樣認為。但五代後期的後周與契丹之間,天下四方還分佈有其他勢力,互相也沒有絕對地拉開差距,展開較量自然存在各種風險變數,需要用兵者分析和把握種種機遇。

柴榮認為李重進所言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分析契丹君臣之間存在防禦漏洞,而北漢已經頗為中衰,可以嘗試突破。所以柴榮採取一股作氣出擊,以總共四十二天時間,再次取得前所未有的勝利,令當時與後世都無比欽佩。

其實契丹遼朝方面並不是真的集體在睡大覺,同樣有細作打探到後周起兵,蕭思溫為幽州兵馬都總管,曾率軍試圖攔截周軍,結果遼軍舉動慌張,一面向皇帝請求增兵,可具體如何防禦進犯毫無章法。《遼史》稱:“思溫不知計所出,但云車駕旦夕至。麾下士奮躍請戰,不從。已而陷易、瀛、莫等州,京畿人皆震駭,往往遁入西山。”

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真的沒有防範過身邊趙匡胤等武將嗎?

有關柴榮的書籍

遼穆宗耶律述律正在秋獵(按說周軍出征到行動完成就一個多月,時間就陰曆算也是當年夏季,蕭思溫拖到周軍行動結束才報知訊息有點說不通,所以史書稱遼主秋獵的時間點有些存疑,可能是後來故意有點貶低遼穆宗和蕭思溫的感覺),得蕭思溫彙報的訊息後,穆宗派遣使臣通知北漢起兵去擾亂周軍。很快又有宣徽耶律海思報告:“益津、瓦橋、淤口三關失守,易州、瀛州、莫州城陷。”穆宗聞之默然,就對左右說:“這些地方本來就是中原的。”宣徽使耶律海思也一時無言以對。

對於這一段歷史,對後世造成一個很大的誤解就是柴榮這次高效率地出動,貌似顯示周軍的能力非常強勁。可實際上除了第一戰打敗蕭思溫的攔截,令遼軍有些猝不及防,確實產生一些畏懼震懾外,之後雙方就沒有再發生交戰。

以《舊五代史》記:“至乾寧軍,偽寧州刺史王洪以城降。至瓦橋關,偽守將姚內斌以城降。莫州刺史劉楚信以州來降。瀛州刺史高彥暉以本城歸順。關南平,凡得州三、縣十七、戶一萬八千三百六十。 是役也,王師數萬,不亡一矢,邊界城邑皆望風而下。”

後周前後四十二天的行動,周軍取得三州三關的奇蹟,在本質上是依靠見縫插針一般的閃電突襲,因為後周軍隊幾乎就沒有同契丹遼軍進行真正的對決。周軍行動的順利,當然要歸功於柴榮敢於冒險和精明判斷,不過也不能太過誇大後周軍事方面的總體實力,不能輕率判定已經超過遼軍很多。同時,易州並不在石敬瑭當初獻給契丹的十六州之內,而是契丹南下消滅後晉,俘虜晉出帝石重貴時得到的。

當然從另一角度,確實應該肯定柴榮顯示了非凡的膽識和果敢的行動力。就在這一次出征完成後,他的身體出現問題,匆忙返回東京不久就“中道崩殂”,年僅三十九歲。

傳說柴榮在北伐期間正準備一鼓作氣繼續收復幽州,御駕出瓦橋關(今河北涿縣南)時,得知遼軍望風披靡,本來非常振奮高興,認為收復十六州故土的大功眼看有機會達成,於是登上一座高臺視察六軍,鼓舞士氣。這時,有父老鄉親百餘人持牛酒進獻,柴榮向他們詢問這地方叫什麼名字,父老答道:“歷世相傳稱為病龍臺。”柴榮聞言默然,立刻下令離去,當夜就生病,很快情況愈加緊急,匆忙班師返回東京汴梁。

以上當然屬於野史故事,然而年僅三十九歲,事業如日中天的柴榮忽然病倒,隨後僅半年時間,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就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多年以來對柴榮離奇的死還是說法頗多,難免讓人猜測。

但多數人還是相信柴榮在位戎馬倥傯,親征數次,勞累過度染病而亡的可能性非常大。當然,意外也絕非無緣無故,當時柴榮心情不好受到某些事情的強烈衝擊,筆者認為有相當的依據。

眾所周知,柴榮身邊流傳“點檢做天子”的古怪傳聞,就是在顯德五年夏天,張永德和趙匡胤聯手打退契丹騷擾的回程途中。歷來對這個木牌子到底是誰搞出來的?一直是眾說紛紜。柴榮是數一數二的明君,絕非容易被忽悠的人,誰敢在風頭正勁,眼看準備混一四海的時候,對這位當世無雙的英明天子耍弄手腕?不是嫌命長麼。

前面也提過,本來殿前都點檢是張永德——前天子郭威的女婿,柴榮對他也算非常信任和倚重。柴榮對木牌子的事處理也很好,當面找來張永德坦陳交流意見,免去這一職務,張永德對此也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筆者提過,張永德為人豁達,多年修道,且通天文之術,善於占卜。以史書的種種鋪墊看,張永德恐怕也不像被人陷害,反而(推測)——很可能就是他自己想借機“退居二線”。

假若我們分析是取而代之的趙匡胤做小動作要挪走上司長官,就算張永德的為人脾氣再好,事後對趙匡胤態度至少也會敬而遠之。可實際並沒有,反而很多跡象顯示,張永德很像藉此“輿論”風潮退下來給趙匡胤鋪路。後來《宋史》的傳記就故意寫,張永德早就遇見過某書生相師說軍中某人有天子氣象,他本來就通天文占卜,過後揣摩出所指為趙匡胤,兩人的關係始終非常親密。

就算上面這一段有很大虛構嫌疑,那麼讓出都點檢職位後,張永德反而出大把金錢幫助趙匡胤聘娶王氏為妻——此種行為顯然有主動巴結之嫌了,試想哪個被人搞下去的傢伙會這樣倒貼過來獻媚巴結對方?那得多蠢笨和缺心眼?張永德為人絕非這種,合理解釋就多半並非趙匡胤所為,兩人的職位變動並沒有產生絲毫不和睦的跡象。

當然,要認為張永德是以這種“自黑”的方式讓位,也確實顯得冒險,按說也很難讓人完全信服(所以前面表示的確純粹推測)。另外如果傾向於柴榮對張永德產生憂慮,為了調整職位而故意找一種瓜田李下的理由試探,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可能,也顯得柴榮忽然有點“小人”。換成後來小肚雞腸的趙光義還差不多,他就可以對侄兒趙德昭說出“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一句話就可以逼得德昭以自刎來證明清白。以柴榮和身邊眾大將的關係,包括趙匡胤,至少大多還是坦蕩豪爽之人,這兩人的個性魅力在古代帝王中堪稱出類拔萃。

一代雄主周世宗柴榮真的沒有防範過身邊趙匡胤等武將嗎?

講述趙匡胤早年事蹟的古典小說飛龍全傳

正因為這一幕張永德的表現非常坦蕩,趙匡胤順利地更上一層樓。當時另一個重臣李重進就對趙匡胤已經產生很強的敵意,但李重進外任成德軍節度使,也算有一方職權。還有一個重臣符彥卿也受到調整,這個人的地位也不得了,實際是國丈,柴榮的皇后是符氏,顯然是預防外戚擁軍。符彥卿入朝封魏王,就不再領軍。

就在顯德六年(959)春,柴榮最倚重的宰輔大臣王樸在巡視汴河過程中意外過世,死得非常突然。

史書說,王樸去拜見了一下前宰相李谷,兩人正談話聊天,忽然王樸就暈倒,很快就斷氣。柴榮聽到噩耗時以斧鉞柱地,多番大哭。下葬的時候,柴榮親自祭奠哭拜。史書的描繪,頗有劉備在西川正要大展宏圖之際,突然失去龐統的感覺,足見柴榮在出徵前夕受到過相當大的情感打擊。

雖然出征前一階段的結果算是非常順利,可是柴榮畢竟還想繼續拿下幽州,結果途中病倒,回到東京汴梁很快就不行了,前後不過兩個月。這期間柴榮異常勞心勞力,連番調整準備,這就提升趙匡胤成為新的殿前都點檢,冊立新的小符後,基本是為了確保順利傳位給兒子柴宗訓,當時才七歲。

顯然,柴榮內心想的是避免張永德、符彥卿、李重進這些地位更高的人未來對兒子產生動搖威脅,至少他需要趙匡胤這種人進行制衡,原則上是一種平衡策略,何況朝中還有其他正直能幹的宰相、樞密使等,按說柴榮為此多番考量,絕對花了很多心思,結果偏偏應了那句老話,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沒想到是趙匡胤很快打通天地線,輕易地完成龍登九五。

其實柴宗訓繼位後,身邊的大臣、包括小符太后對趙匡胤的影響當然也有警惕,建議柴宗訓繼續調整,就是使他也離京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換句話說,趙匡胤這個殿前都點檢儘管在歷史上名氣最大,可並沒有真的在這一職務待很久。當然這一次調職,也就是促使趙匡胤展開行動的導火線,他必須要趁著被徹底閒置之前,趕緊製造一次機會,一旦時間拖久了,不是他這邊徹底失去機會,就是柴宗訓慢慢長大坐穩世宗留下的基業,旁人就很難再有覬覦的可能。

僅僅半年時間,趙匡胤藉口契丹來犯,帶領人馬出征的時候就策劃發動著名的陳橋驛一幕,後周製造的五代最後一段傳奇輝煌也就到了盡頭。

後周總共就前後九年多時間,但是郭威和柴榮兩位都是十分優秀的俊傑,所以事業蒸蒸日上,再次出現興盛的契機。尤其柴榮在六年時間裡,使後周擺脫了局促於中原的不利境地,南面收取南唐的江北地面,西面拿下後蜀的蜀口四州,北面得到燕南的三州三關,初步展示出可以使天下再次混一,出現一個興盛的條件,為接下來北宋的事業打下極為有利的紮實基礎,只不過這個勝利果實輕易給了北宋,對後周一家來說畢竟顯得十分令人惋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