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之死: 坐擁20萬瓦崗軍和名將秦瓊和徐世勣, 為何一夜之間敗亡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點一下“關注”,持續為您奉上誠意好文。謝謝您的支援!

李密是隋末各大實力派中最強的一個,強大到當時李淵、竇建德等人,都共同推舉他為滅隋盟主。瓦崗軍巔峰時軍力多達20萬,佔據著中原形勝之地。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強大集團的英明首領,居然一夜之間就一敗塗地,在洛陽大敗後逃到關中,待不住,再逃,結果被李淵的部隊殺掉。

李密為什麼敗死呢?筆者以為要從三個方面分析,全面地觀察這件事。

一、洛陽戰略之對錯

瓦崗軍開洛口倉賑濟老百姓後,實力迅速增加,瓦崗軍從最初汴水邊打劫的一夥草寇,變成了擁從二十萬,步騎混編,良將無數的成熟軍隊。

李密被瓦崗眾將推戴為魏公,成為真正老大。此時天下群雄無不致信於李密,遵其為滅隋之盟主。當然竇建德、李淵以及山東各股義軍首領之所以推舉他,各有各的私心,但既然能推薦,就從一個側面說明瓦崗軍之強悍。

李密之死: 坐擁20萬瓦崗軍和名將秦瓊和徐世勣, 為何一夜之間敗亡

李密佔據洛口倉之後,一直率軍攻打洛陽,與王世充打得難解難分,洛陽一直攻不下。這時瓦崗軍中的有識之士,像柴孝和,就來勸說李密,不如繞過洛陽不打,直進關中、拿下長安,這樣便可佔據政治中心,成就更大事業。李密拒絕了,仍然堅持繼續攻打洛陽。

此事說來甚是有趣。數年前楊玄感發動武裝叛亂時,其策源地黎陽(今河南浚縣)與瓦崗軍的發跡之地白馬(今河南滑縣)緊鄰,楊玄感起事之後也是大軍頓於洛陽堅城之下,久攻而不克。李密在其麾下,為楊玄感獻上中下三條計策,同樣是勸楊玄感儘快繞過洛陽直接攻打長安,對遠在涿郡徵高句麗的隋煬帝來一個政治斬首。遺憾的是楊玄感並未採納,原因很直接,當時叛軍中很多人是隋朝官員,他們的妻兒老小、家財田產就在東都洛陽,要他們舍卻洛陽而去長安,必定舍楊玄感而去。

叛軍就是一個利益糾合體,大家並沒有反對隋煬帝的充分理由,只不過形格勢禁,跟楊玄感玩一票更大的,賺取更大的利益罷了。而當跟隨你楊玄感需要付出毀家滅親的代價,誰還會一如既往地支援你呢。

李密之所以拒絕柴孝和的建議,同樣有這樣的考慮。瓦崗軍大部分人是中原人,打洛陽尚可,這裡還算得上桑梓之地。可是越過洛陽到關中去,與瓦崗軍將士的直接利益關係不大了。硬要舍洛陽攻長安,李密與楊玄感有同樣的擔心。

於是乎,強大的瓦崗軍被洛陽城死死拖住,李淵則趁虛拿下關中,打下開國的基礎。

從結果看,攻洛陽而棄長安是錯誤的。李密為自己的戰略誤判付出了代價,有人諷刺李密當了老大由明變昏了。這其實並不客觀。李密當年做謀士時,站立點不是全域性,而是單純從軍事上考慮。楊玄感需要考慮、衡量、綜合的,則是人心、現實和各種矛盾,需要在不同利益線條上找一條能夠使利益最大化的,做出合理的判斷其實很難,往往是在混沌條件下一步步做出的。

就以瓦崗軍當時的條件來說,如果真的捨棄洛陽而走,就從軍事上看,瓦崗軍的後勤補給基地在洛口一帶,在這裡可以想打多久打多久,不必擔心後勤問題。如果舍洛陽進關中,前方沒有可靠的補給基地,瓦崗軍20多萬人吃什麼?難道還要靠搶劫?這是不現實也無法完成的。再加上王世充這個對手十分可怕,非常具有韌勁,百敗而不死,還能時不時反咬一口。任由這樣一個強敵放在自己後路上,李密同樣很擔心。

當然,李密更不放心的,來自內部。

二、殺翟讓影響到底有多大

殺翟讓,是李密至死沒能蹚過的一個坑。

翟讓是瓦崗軍真正的創始人,這位創始人像晁蓋一樣,魯莽豪雄而缺乏大略,早期一直在老家東郡一帶劫掠,後來在徐世勣勸說下,向南進軍,劫掠汴水上的官船,部眾慢慢發展到一萬餘人。

若是翟讓一直領導著這支武裝,充其量不過是孟海公、李子雄、沈法興、孟海公之類的地方小霸,在隋末農民軍中根本沒有什麼比較優勢。

在軍事上翟讓及其心腹大將單雄信、徐世勣等人也沒有十分高明的辦法,被隋朝名將張須陀打得望風而逃,始終拿不出好的辦法。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徐世勣不行,徐世勣後來在唐朝是僅次於李靖的名將,這說明他是一位成長型的將軍,而非出道即巔峰的天才。在瓦崗軍早期,他也是個識見一般的年輕人。

李密的到來給瓦崗軍帶來脫胎換骨的改變。

李密之死: 坐擁20萬瓦崗軍和名將秦瓊和徐世勣, 為何一夜之間敗亡

首先在戰略上,李密制定了爭奪洛口倉、建立更大根據地的策略,打出了反隋政治旗號,而非滿足於綠林式的竄掠生活。李密出身關隴集團,世襲了北周至隋的公爵,所識所與都是高層政治人物,尤其是參加過楊玄感之亂,眼界高明是勿庸置疑的。

其次在軍事上,李密並不害怕張須陀,在他指揮和設計下,瓦崗軍不添一人,不增一將,只靠戰術打法的改變,居然把張須陀的部隊全部殲滅,陣斬這位專業剿殺農民起義軍的悍將。其後瓦崗軍在李密指導下仿效北周和隋朝府兵建制,建立起正規的步軍、馬軍,分營相統,軍容嚴整,號令鮮明,已不再是當年散漫草率的綠林強盜,成為可以與隋朝正規軍掰腕子打硬仗的精兵雄師。

瓦崗軍一連串的勝利,不僅令隋朝官軍和諸路起義軍刮目相看,更令瓦崗軍中包括翟讓在內的所有人由衷敬佩。這直接促成了領導人地位的轉換,翟讓讓賢成為老二,李密當仁不讓地成為老大,建號稱公,風頭一時無兩。

李密當老大是勢之所趨,是瓦崗軍開啟天花板、不斷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但翟讓的地位始終是個難解之題。

中國封建傳統政治中講究能上不能下,尤其是皇帝、集團老大,即使你甘心讓賢,你曾經代表的法統卻不會消失。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降王、廢帝始終不得好死,即使甘心讓位了也會被暗害。為什麼新君總是熱衷於打死老虎?蓋因死老虎的頂花皮上也有“王”字,具備讓人拿來當旗號的條件。所以說,新君殺降王,怕的不是降王個人,而是怕有人拿他做文章,以他為旗號。

所以劉裕連殺東晉二帝、蕭道成誅宋順帝、蕭衍殺齊和帝、陳霸先殺梁敬帝、隋文帝誅宇文氏皇族滿門,皆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陳叔寶是個例外,隋朝一統南北,外敵內敵皆已掃平,此時需要陳叔寶當政治吉祥物。

那麼具體到瓦崗軍這樣一個小集團,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呢?

太有了。

瓦崗軍的情況比新君殺降王複雜得多。降王好歹本身已經沒有什麼政治能量,徒具法統意義。但翟讓不一樣,李密做了魏公之後封翟讓為司徒,翟讓仍擁有一大股部眾,單雄信、徐世勣等猛將仍聽他的指揮,翟讓別立一營,這個是李密為報答當時翟讓允許李密別立蒲山營(李密在隋朝襲爵為蒲山郡公),而特意遵重翟讓,讓其保持獨立性。

這個問題就太大了。往小了說,政出多門,指揮不靈。往大了說,瓦崗軍到底是誰說了算?誰具有最終解釋權?雖沒有人認真考慮這件事,但無疑這是模糊的。一旦瓦崗軍遇到挫折或低谷,有人懷疑李密能力的時候,翟讓會不會跳出來收回最高權力?

這個可能性是嚴重存在的,即使翟讓不這麼幹,他手下的人會不會這麼幹?事實上,瓦崗軍日常權力運作中已經出現一些細小的問題。翟讓可以隨意支配降將的財產,還敢公然毆打李密的僚吏。翟讓或許出於無心,完全是他粗豪的性格所致。但在李密看來,這都是挑戰一元化領導的跡象,叔可忍,嬸不可忍。

再加上翟讓手下並無真正懂事理、明進退的知識分子,全是王儒信、單雄信這樣的粗人,不善於在李、翟之間起潤滑油作用,反倒推波助瀾,刻意加劇兩人的矛盾。

李密很懂翟讓,對他也很有信任度。但他無法預測也無法掌控翟讓背後的那些人,以及隱藏在陰影裡還沒有跳出來的敵對分子。瓦崗軍這艘大船走到現在不容易,決不能在內部出現異己勢力。再加上翟讓手下一幫腦子不好使的傻貨,慫恿翟讓自為大冢宰,把最高權力奪回來,觸了李密的底線,終於釀成一樁血案。

翟讓死後,他的部眾士氣離散,有一些人想逃走。李密趕緊透過單雄信、徐世勣表達絕無擴大屠殺的意圖,罪止及於翟讓和他的家人。這才勉強維持住。

有何負面影響呢?瓦崗軍處在上升期並無太大影響,單雄信和徐世勣等人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也都盡心盡責地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很好理解,大家都有奔頭,都有肉眼可見的好處,李密又展現了極大的胸襟,大家各安其位,表面看上去沒什麼。

然而血案畢竟是血案,殺翟讓說到底是不義之事。一旦瓦崗軍遇到挫折,懷疑,猜疑,敵視,不安,分化……各種潛滋暗長的因素,就會無限發酵。正如大劉在《三體》中所說,猜疑鏈。

李密不知道徐世勣內心怎麼樣的,徐世勣也不知道李密知不知道他的內心真實想法,李密更不知道徐世勣知道不知道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所以當李密在洛陽失利後,居然不敢到黎陽徐世勣營中暫避,他怕徐世勣有樣學樣,也來一場鴻門宴……所以當瓦崗軍失利後,單雄信、程知節、秦叔寶等人居然甘於投奔王世充這個死敵。

綜而論之。殺翟讓影響有多大,這是個無法定量的問題。不同歷史條件下,這一事件的破壞力不一樣。事情的不合理之處就在於,李密私心過重,採取了並不合適、過於激烈的處理方法,在瓦崗軍這塊鐵板上深深鑿出一道傷痕。

遺憾的是,他鑿得出來,卻補不回去。

三、該不該打宇文化及

各種不好的因素是環環相扣的。

與宇文化及的決戰,極度放大了瓦崗軍的隱患。

李密之死: 坐擁20萬瓦崗軍和名將秦瓊和徐世勣, 為何一夜之間敗亡

宇文化及在江都殺了隋煬帝之後,率領十多萬驍果軍北上。驍果軍是隋煬帝末年組建起來的一支精銳部隊,其中大多是北方人。隋煬帝在江都待了很長時間,驍果軍無法回家與親人團聚,怨聲載道,人心思亂。宇文化及能夠掌握這支驍果軍,甚至慫恿他們殺了皇帝,就是抓住了驍果軍急於回家的心理。

驍果軍沿運河北上西進,最初的想法是回關中根本之地,但無奈走到河南,西去之路被阻斷了。

這麼大一股朝廷正規軍,突然來到河南,無論對哪一股勢力都是極大威脅。

首當其衝的就是瓦崗軍。宇文化及西進受阻,便繼續向北走,威脅到李密的大後方。李密果斷選擇與洛陽朝廷和解,甚至表面上不惜接受招安,以便抽出身來與處置宇文化及的威脅。

李密的決策有些理想化,也有些過於託大。

他本想回手立即幹掉驍果軍,穩定黎陽、東郡和汴、滎一帶,然後再回來與王世充決戰。但他嚴重低估了驍果軍的戰鬥力,選擇了一條硬拼硬殺的方式,與驍果軍對耗主力。結果打得勁兵良馬多死,瓦崗軍元氣大傷,給了王世充趁你病要你命的機會。

怎麼處理宇文化及問題呢?

筆者以為有兩種改善型方式:

其一,與宇文化及結盟,資助驍果軍西進,共同對付洛陽政權。宇文化及政治上相當愚蠢,與李密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是不是存在給瓦崗軍當槍使的可能性呢?畢竟宇文化及殺了隋煬帝,瓦崗軍反的也是隋煬帝,大家本無根本矛盾。

第二,劃地自守,不與其死戰,禮送出境。瓦崗軍實控範圍其實也就河南中部一帶,山東和汝潁以南其實都只聽其號令。瓦崗軍完全可以把名義上的領地讓出去,讓宇文化及暫時去山東或者河南南部安身,只求保住瓦崗軍核心根據地不受威脅。大家兩得其便,瓦崗軍可以繼續摁著王世充打。

是不是還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呢,這就得看各位讀者朋友的智慧了,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總之,李密選擇了一種最不好的處理方式,有可能因為他連戰連勝,已經不把強敵當回事了。

瓦崗軍因為他決策的失誤,一夜之間被王世充襲擊,引發了總崩潰,以這樣一種不體面的方式結束,實在是悲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