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天天上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這些事情比上班更讓人痛苦

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差不多的人生感受;這就是沒有比秋冬寒冷季節早上的被窩更舒服的環境了。在鬧鐘的催促下,從溫暖舒適的被窩裡爬出來,在寒風凜冽中上班幾乎每次都是一次精神考驗。有句調侃叫做:人一輩子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回答說是:上班!那麼比上班更痛苦的事情是什麼?那就是天天上班!其實不僅僅是到了成年,冒著寒冷和雨雪去上班。現代人幾乎從3歲以後就要早晨抹黑爬起來去上幼兒園。然後是長達快20年的小學中學大學,然後才是天天上班。可見這種“折磨”是從小就開始了。現在強調兒童青少年一定要保證睡眠時間充足,其實大多數人從小就是睡眠不充足的。到這裡可能說遠了。再回到話題的開頭,這就是為何秋冬寒冷季節的被窩。是感覺最舒服的呢?有沒有想過,

最舒服的被窩裡面的溫度是多少度呢?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瞭解最舒適的被窩多少度本身可能是一個無關緊要的閒暇話題。因為被窩舒適不舒適,似乎並不需要每次都用溫度表去測試。我們從小學到的基本生存技能就是:要學會自己掌握蓋多少層被子!如果冬天室內暖氣不足或者根本沒有暖氣,一層被子是肯定不行的。甚至需要把外面穿的大衣都蓋在雙層被子上面,直到被窩內的溫度自己覺得可以確保基本舒適,可以確保夜間不會被凍醒就好。對一般人是這樣,但是對軍用睡袋來說。確保內部多少度合適,就不僅僅是一個舒適不舒適的問題,而是直接涉及基本戰鬥力的大問題。因為只要用到軍用睡袋的地方,往往不是在條件有保證的本部營房內,很可能已經是冬季野外駐訓演習,甚至是處於寒帶或者高原高寒野外實戰環境中。能否確保睡袋內部的合適溫度就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大問題了。

實際上人類本身是恆溫動物。而生命進化到恆定體溫已經是最高階的形式。人類在體溫恆定的基礎上,又進化出透過衣物調節日常活動期間的體溫保持能力。而休息期間,睡眠綜合環境的體溫保持更加重要。有保溫和環境最佳化的措施不僅僅是衣物和睡具。房子、空調、電扇、暖氣、取暖爐等都是調節小環境溫度的措施。專家經過各種測試,發現人在非休息期間,最合適的體表溫度是21到24攝氏度。而在睡眠期間,則溫度要求稍高,一般是24到28攝氏度最合適。比如在夏天吹空調,活動期間覺得21度到23度左右才感覺“涼爽”;而如果在21度左右的空調下長時間睡著,瀚海狼山(匈奴狼山)的經驗認為,幾乎十個有八個會感冒!這就是因為人在睡眠狀態下,體表溫度需要儘量保持在24攝氏度以上。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人的頭部的散熱性和軀幹和四肢體是不一樣的。人的大腦就是一臺生物計算機,是不算需要消耗生物能量進行運算的。即使睡眠狀態下也在進行碎片整理,這就是做夢。

因此人的大腦的散熱性比軀幹和四肢要強很多。在零上5度以上的環境中,人在睡眠時,頭部是基本不需要額外保溫的。但是隻要環境溫度在21攝氏度以下,人在睡覺時,軀幹和四肢就必須要額外的保溫措施。也就是必須要有被褥;在野外需要睡袋。而到了零下5度以下,睡眠期間,頭部也需要有保溫措施才行。目前最先進的軍用睡袋,可以確保在零下30度的低溫暴露環境下,內部可以確保溫度至少24攝氏度,實現人員很好的睡眠。不得不說已經屬於高科技的範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