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有句話叫做好奇害死貓,人們對於未知的事情總是充滿了求知慾,想要一睹真容。但一個人的眼界和見識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是有一定限制的,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往往喜歡仰望金字塔尖的人,對於自己所不知道的一切都想要一窺究竟。

可有一句話也很打擊人,貧窮限制了想象。筆者對一個段子記憶猶新,上個世紀的陝西農村青黃不接的時候,幾個老漢圍坐在一起閒聊,說起一個話題,以前的皇帝天天吃什麼?答案是一天三頓油潑面,蒜和辣子多多的。

這個答案很滑稽,也略帶著辛酸。那個時候的電視還沒有普及,人們也無法從影視劇中獲取資訊,更沒有現代化的網路和手機,油潑面就已經是他們想象力的天花板。

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點選載入圖片

不過現在不同了,資訊傳播的速度很快,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逐漸也尋常化了,比如現在的國宴。以前參加國宴的人都是十分尊貴的人,現在國宴的規格相對沒有那麼高了,正是應了那古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國宴並不是尋常人想象的那樣,山珍海味應有盡有,

馬未都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出了答案,“我參加過國宴,飯菜基本上是涼的,沒想的那麼神聖”。

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點選載入圖片

規格最高的國宴

說到吃,只怕全世界的人都沒有中國人有發言權,中國人從老祖宗那裡就把“吃”發揮到了極致。

川菜、粵菜、湘菜、

淮揚菜

等等這些成體系的菜系都有自己的招牌菜式,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烹飪技巧的改進,新菜品也層出不窮。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紀錄片卻得以紅遍大江南北,連續拍了好幾季,不得不說中國的美食太多,而中國人也真的熱衷於吃。

中國人對於吃,講求色香味俱全,而且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吃飯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滿足。

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點選載入圖片

家宴講求的是個團圓,婚宴壽宴講求的是祝福;而在眾多類別的的宴會中,國宴是級別最高的宴會。

國宴顧名思義就是國家舉辦的最高級別的宴會,能夠參加國宴的人要麼是在國內做過特殊貢獻的,要麼就是國外國家或者政府的首領。國宴規模不見得很大,但規格卻很高,所以國宴從餐廳陳設、到菜品的搭配,再到服務人員都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

很多人好奇國宴上到底吃什麼菜,是傳說中的滿漢全席,還是山珍海味應有盡有?這些答案就像是開篇提到的皇帝吃油潑面一樣,僅僅是個人毫無依據的猜想。馬未都作為目前知名度比較高的一個公眾人物,他就曾經參加過國宴。

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點選載入圖片

而他在給大眾答疑解惑的時候卻說:“我參加過國宴,飯菜基本上是涼的,沒你想的那麼神聖”。

國宴通俗來說也就是吃飯,但這個吃飯絕對不同於在家吃飯,或者在酒店的聚餐,是一種形式大於內容的吃飯。也就是說,參加國宴吃的是榮譽、待遇,而不是真的是為了吃飽肚子而去。

少而不簡的菜品

首先國宴的禮儀很莊重,衣衫不整的人不能進入,每桌坐多少人,誰坐主位等等,都會根據參加國宴人員的身份而定。國宴上的一雙筷子、一個盤子都是有講求的,因為這也是展示中國文化的一個途徑。

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點選載入圖片

不過這裡用的並不是電視劇演的皇帝所用的那樣,處處都是金燦燦的黃金製品,國宴的用品在工藝上更考究,在選材上更精細。

國宴吃什麼呢?最初國宴也沒有規定的菜品,那個時候的國宴有一點類似於大雜燴一樣,不過後來隨著國家管理體制的逐步精細化,國宴也有了明確的標準,那就是四菜一湯。葷素涼熱搭配得很講究,而且每道菜的做法也是不厭其精、不厭其繁。

以開水白菜為例,開水白菜是國宴的菜品之一,這個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菜餚還曾經被不識貨的外國人看作很廉價,登不上大雅之堂。

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點選載入圖片

可這個看著樸實無華的菜餚其實內含乾坤,白菜選取的是白菜中精華的部分,以發黃的嫩菜心為首選。這道菜的核心就是“開水”,這可不是人們常見的生命之源,而是用雞、鴨等材料熬製,中間還要加入大量的其他配料,在熬製的過程中不斷的撇去雜質,最終得到味道醇厚的“開水”。就這簡單的一個菜,大有《紅樓夢》中茄鯗的意思。

國宴菜品是以淮揚菜為主,因為淮揚菜的口味比較家常,既沒有川湘菜的麻辣,也沒有粵菜的甜味。

正所謂眾口難調,選擇一個相對中和的口味,能滿足大部分的胃口。菜系和菜品的數量還好理解,可馬未都說飯菜基本上是涼的,常人就不能理解了。國宴中不可能沒有熱菜,而且國宴上的菜都是現做的,也不會是提前做好的,怎麼就涼了呢。

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點選載入圖片

形式大於內容的吃飯

原來在國宴的禮儀上還有致辭的環節,主要就是表達為什麼請大家赴國宴,尤其是在宴請外賓的時候,國宴上的一言一語也都關乎到兩國關係,不止是普通人在吃飯的時候溝通聯絡感情,國宴上也是如此。領導講話完了之後,還會敬酒,再說幾句祝酒詞,一來二去,時間就過去,熱菜也變成了冷盤。

國宴上的菜品不多,每份菜的量也不大,對於飯量大的人來說可能僅僅只夠墊個肚子,想吃飽是不現實的。

可是話又說回來,每個人參加國宴的人都不是為了吃飽肚子而去的。平常的飯局上,如果有人沒吃飽,還可以喊服務員加個菜,其實在國宴上也可以,只不過沒有人這麼做。

馬未都: 我曾參加過國宴, 飯菜基本上是涼的, 沒想象中那麼神聖

點選載入圖片

馬未都之所以說“沒你想的那麼神聖”,是因為國宴也僅僅是吃個飯,只不過是吃飯的儀式和目的不同,沒有人會把參加國宴的焦點放在吃什麼上,也沒有人會糾結能不能吃飽的問題,國宴吃的是一種榮譽和文化。

小結:

中國素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吃飯穿衣這樣的生活細節都有文化可尋,餐桌文化在中國一直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有些辦公室不能解決的問題,飯桌上就可以解決,一些在公共場合不能說的話,在餐桌就可以。

所以不要小看了一個小小的餐桌,裡面暗含著大乾坤,普通人吃飯尚且有很多的講究,就更別提級別最高的國宴了。而國宴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樣菜品豐盛,應有盡有,更講求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