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四大才女,一人嫁給窮男人,一人嫁給富人,一人成了皇帝

談起民國的才女,很多人會想到張愛玲、林徽因等人。的確,這些女子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後世所豔羨。

事實上,後人所景仰的不僅僅是她們卓越的才華,還有睥睨世俗目光的勇氣。

然而,在那個時代大背景下,像她們這樣超凡脫俗的女子又有幾人呢?中國古代幾千年以來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早已深深種植在了人們的每一根毛細血管之下,包辦婚姻依舊是時代的主旋律。

那位與冰心、瓊瑤齊名的才女蘇雪林也成為了舊社會婚姻的犧牲品,她的故事,也是大多數女子共同的際遇。

一、

書香世家的小姐

民國時期的社會背景,可以用波詭雲譎四個字來形容,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很多百姓所奢求的不過是一頓飽飯而已。

因此,大多數的家庭並不能給子女提供一個舒適的學習環境。男孩子尚不能精通文史,女子就更不必說了。

1987年,蘇雪林出身於浙江瑞安的一個書香門第。蘇家世代簪纓,族譜上名人輩出,譬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轍。蘇家父母秉持著書香傳家的觀念,仔細教導家中的子女。

蘇雪林受家中兄長的影響,極其熱愛讀書。

漸漸地,蘇雪林發現有些不對勁。兄長們可以學習一些新式觀點,甚至出國留學,自己的書桌上卻永遠只有

《三字經》《女訓》

等書目。閒暇時間,她還得學習女工。蘇雪林也想走出家門,看看外面的世界,卻被父母給拒絕了。

蘇雪林的父母常常教育女兒要遵守女德,要規範自己的言行。

每當蘇雪林提出想要去書塾學習的時候,父母就是用

“女子無才便是德”

一句話來搪塞她。在蘇家父母看來,女孩子沒必要讀書,只需要精通琴棋書畫,做個淑女,將來能夠嫁一戶好人家就可以了。

但是對於蘇雪林來說,她希望能夠用書本來充實自己。於是,他時常央求在外讀書的兄長們帶回最新的書籍、報刊,以供自己閱讀。

也正是透過長時間的閱讀,蘇雪林積累了深厚的文學功底。

蘇雪林在家悄悄學習新式觀念,已經成為了家中子女們心中心照不宣的秘密。有時候蘇雪林看書寫文被父母發現,總是免不了一頓訓斥。

15歲,正值少女叛逆期。蘇雪林為了能夠走出家門去學習,以“自殺”要挾父母,才得以前往安慶新式女子學堂學習。蘇雪林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求學生活,學習時不遺餘力,成為了那一屆學生中的佼佼者。

二、

父母包辦的舊式婚姻

蘇家雖說是書香世家,但是父母骨子裡到底還是腐儒書生,封建主義早已侵蝕了他們的思想。他們對待兒子總是格外寬容,對待女兒則沿用了封建時代的那一套。

在蘇雪林4歲時,父母按照規矩給她纏足。儘管蘇雪林嚎啕大哭,父母卻並不理會,強行給她裹了小腳。

一雙小腳,成為了蘇雪林一生的恥辱,她甚至將自己視作是殘疾,認為自己終身不能抬頭做人了。

父母封建的思想並不僅僅體現在給蘇雪林纏小腳上。16歲那年,在父母的安排之下,蘇雪林與出生商賈的張寶齡訂婚。在父母看來,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好親事。

此時的蘇雪林對婚姻之事並沒有什麼自己的見解,只得順著父母的意思。待到年齡稍長一些,她才意識到包辦婚姻是多麼可怕,又飛去了法國讀書,一心要拖延婚期。

這一拖,便拖了13年。蘇雪林本希望能夠透過拖延婚期來逼父母就範,取消與張寶齡的婚約。然而,她卻收到了父親去世、母親病重的訊息。蘇雪林立刻放下學業,回家照顧母親。

躺在病床上的母親奄奄一息,與年少時疾言厲色的樣子完全不一樣。母女倆久別重逢,也沒有了多年前劍拔弩張的樣子。

蘇母握著女兒的手,哽咽這,要女兒早日完婚。

蘇雪林心中明白,這是天下所有母親的夢想,希望親眼看見女兒穿上嫁衣,走向後半生的依靠。

蘇雪林不再執拗,與張寶齡迅速完婚。

蘇雪林並不喜歡張寶齡,二人前期也沒有相處過,因此婚後顯得極其變扭。儘管如此,張寶齡也是積極表現,希望能夠捂熱妻子的心。他斥巨資在蘇州買了一塊地作為日後的住所,還親自設計了一個愛巢,以表示對蘇雪林的愛慕之情。

蘇雪林也嘗試著去喜歡這個丈夫,兩人在婚後也擁有了一段為時不長的蜜戀期。

但是,張寶齡到底是理工男,難免有些固執、死板。

人生怎麼可能一輩子都是琴棋書畫詩酒花,總是逃不過柴米油鹽醬醋茶。

在短暫的甜蜜時光過去後,蘇雪林與張寶齡之間的分歧越來越多,甚至出現冷戰。

蘇雪林是一名文學家,平日裡更多的是感性思想。有一年中秋節,蘇雪林與丈夫在院子中漫步,她瞧著天上的圓月,

不禁慨嘆:“今晚的月亮真圓吶!”此時,張寶齡卻冷哼一聲:“再圓也沒有我用圓規畫的圓。”

由此可見,二人之間的的隔閡是有多深了。

在蘇雪林的很多作品之中,都將丈夫描述成一個冷漠、呆板的人,甚至還有一些大男子主義。不過,根據很多親朋好友的回憶,

張寶齡確實是有些木訥,但不至於冷漠,或許只是沒有達到蘇雪林對浪漫的期許吧。

三、

沉溺文學的女作家

蘇雪林一生中,

與丈夫聚少離多

。她早年在東吳大學擔任教授,丈夫也陪伴過她一段時間。但是學校並不是張寶齡的歸宿,相比較教授學生知識,他更願意在機器廠實習,在勞動中體會樂趣。

由於夫妻觀念的不和,

蘇雪林並不願意與丈夫多加交流,她更願意投身到寫作中去

。以至於婚後,蘇雪林一直輾轉各地教書,儘量不摻和到家庭瑣事之中。

且她並不願意與丈夫生子,寧願自己去領養一個。

不久之後,蘇雪林又前往臺灣,而張寶齡卻不願同妻子一同離開大陸,夫妻二人自此分道揚鑣。儘管二人早已沒有了夫妻之實,卻一直保留著夫妻之名。

隨著年歲漸高,蘇雪林時常自責,她感覺是自己拋下了丈夫,沒有照顧好他。

雖然蘇雪林心中藏有對丈夫的愧疚,但是她卻極其痛恨自己的這段包辦婚姻。直到102歲去世之前,每每被問及她對自己婚姻的看法,

她總是波瀾不驚地說道:“我有文學學術

自慰

,何必婚姻!”

回過頭來看蘇雪林與張寶齡的婚姻,無疑是十分遺憾的。

二人自始至終都保持著夫妻關係,卻始終不願意同寢,並且沒有與第三人發生過任何關係。

只是因為不合適,葬送了兩個人的幸福。

結:

一段舊式包辦婚姻,硬生生地將兩個不相愛的人湊到了一起,本應該屬於青年男女的花好月圓,卻成為了一段孽緣,實在令人唏噓。作為後人,我們沒有親眼見證二人的婚姻,因此也無法斷言蘇雪林不愛張寶齡。

或許,他們二人也曾相愛過,只是因為年幼時的遭遇,造就了蘇雪林彆扭的性格,以至於她在婚姻中渴望更多的主導權,希望自己受到更多的關愛。不過,也正是一場不幸的婚姻,才使得蘇雪林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寫作中去,才讓我們看到了她精彩的文章和驚世駭俗的才華。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頂部